第406頁

2023-08-31 15:58:58 作者: 青山鐵杉
    愛德華·布里奇斯在電報中的底線,同樣是三千萬,不過單位是英鎊。超過的數字將算在艾倫威爾遜的功績,電報中這樣說的,「我和諾曼都認為,艾倫是一個非常可靠的帝國公務員……」

    可靠!看見這個詞,艾倫威爾遜本能的挺直腰板,主人翁精神在胸口升騰。

    「三千萬英鎊,八千四百萬美元。」心中換算了一下匯率,艾倫威爾遜覺得還是有很大空間的,雖然他不知道倫敦那邊是如何評估的。但本能就覺得,這個價格完全和獅子大開口毫無關係。

    至於匹茲堡的評估,最為重要的部分,就是防止大英帝國挖坑,在負債上面做手腳。畢竟英美兩國一脈相承,對於親爹的行事作風,逆子是領教過的。

    美利堅的孩子小時候可沒少感受到父愛,要不是德國人,一個完整的童年是板上釘釘了。

    硬體都在那擺著,但是成本並不僅僅是表面這麼簡單,涉及上億美元的大買賣,談成沒有想像中簡單。

    在目標企業資產負債表的基礎上,通過合理評估企業各項資產價值和負債從而確定評估對象價值。

    理論基礎在於任何一個理性人對某項資產的支付價格將不會高於重置或者購買相同用途替代品的價格。主要方法為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法將被評估企業視為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體,在對各項資產清查核實的基礎上,並確認企業是否存在商譽或經濟性損耗,將各單項可確認資產評估值加總後再加上企業的商譽或減去經濟性損耗,就可以得到企業價值的評估值。

    在這個方面,本就是併購而生的美國鋼鐵公司有著豐富的經驗,不會被一些公務員話術迷惑到,尤其還是英國人說的,那更不可信。

    德里克帶來的人並不全在新德里,在新德里的都是狗腿子,專業的那一部分,還在邁索爾土邦和匹茲堡保持聯繫,交換信息為德里克提供支持。

    不然艾倫威爾遜怎麼說,德里克也是一個工具人呢。這種談判不會因為老闆親自出面就出現過高還是過低的最終結果,整個流程都是專業的。

    相比較而言,其實美國方面還更加專業一些,畢竟英國這邊都是一些官僚,只是想要把殖民地的財產變現,給本土頂上一顆大補丸。

    匹茲堡給德里克的評估結果,並沒有談及底線是多少,而是表明併購資金不超過一億兩千萬美元,就有的賺。其實這還是只算鋼鐵公司的五年理論收益。

    在另外一個方面,在股市上的促進作用,那是摩根兄弟在考慮的事情。

    五年!艾倫威爾遜不知道鋼鐵公司的評估,他算的是政治帳,評估獨立後的印度,尤其是尼赫魯能夠忍耐多長時間,看著鋼鐵工業,這個相當於一個國家的腰杆子能不能硬起來的行業,控制在外國人的手裡。

    他記得尼赫魯在獨立之初,也就是歷史上的明年,一九四七年,就已經確定了國有企業為主導,一九五零年就正式開始效仿蘇聯,成立了計劃經濟委員會並且親自擔任主席。

    同年,尼赫魯正式開啟了印度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如果五年計劃都開始了,鋼鐵行業還捏在美國人的手裡,那不是一個笑話麼?

    如果歷史沒有發生過於大的改變,可以說邁索爾鐵礦在美國人手中的安全時間,不算今年也就只有三年時間。

    到了一九五零年,尼赫魯就可能隨時隨地想辦法把鐵礦收回來。這還要考慮,一九四九年蘇聯的核彈爆炸成功,帳面上和美國站在一個起跑線,會不會鼓舞尼赫魯。

    匹茲堡那邊算的是經濟帳,而艾倫威爾遜算的是政治帳,尤其是深受蘇聯影響的印度天降猛男,什麼時候會清除國內的帝國主義餘毒。

    第292章 分歧很大

    其實除了六二年撞了喜馬拉雅山之外,尼赫魯並沒有犯過什麼錯誤。對外壓制巴基斯坦,對內清除了土邦,六一年還收復了果阿。

    同時建立印度的政治制度,清除了英國的暗樁,最重要的是還進行了土地改革。尤其是最後一條,常公根本就無法和尼赫魯相比。

    獨立之初的印度發展不比任何國家慢,也初步具備抵抗外來經濟影響的能力。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萬隆會議的發起人是尼赫魯,舞台是尼赫魯所搭建的。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也是尼赫魯共同提出的,聯合狄托和納賽爾,無愧於不結盟領袖,第三世界盟主,聲勢上絕對是有聲有色的大國。

    不過現在麼,有艾倫威爾遜在,尼赫魯面對的局勢註定要更加努力應對才行。光是外部環境,納賽爾還沒有露出苗頭,狄托不被敲打就不錯了。

    要知道希臘內戰的問題,希臘共的主要支持者並不是蘇聯,當初邱吉爾已經和史達林劃定了勢力範圍,蘇聯在希臘問題上算是恪守承諾。

    希臘的主要支持者,其實是南斯拉夫的狄托,狄托現在又面對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本該應該被消滅的反對者,有幾十萬人跑出了國外。

    這就已經勾心煩的了,最心煩的是,只要撩撥一下美國,說不定美國就會想起來這些人,動用起來打擊狄托,現在看來,南斯拉夫就算是仍然和蘇聯起衝突,估計最多也就是羅馬尼亞那樣,沒事在華約和蘇聯吵吵兩句,但絕對不會離開華約。

    類似的就如同歷史上的法國,是西方大家庭的一員,但平時也沒少給美國添堵。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