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2023-08-31 15:58:58 作者: 青山鐵杉
「其實尼赫魯本人為代表的國大黨想法,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就是希望獨立之後的印度,能夠維持一個國家的框架,想要的是大英帝國整個南亞的遺產。」艾倫威爾遜說到這補充道,「這是建立印度最後獨立成功的前提下,而至於阿里真納代表的穆盟,對和印度教徒生活在同樣一個國家的設想非常牴觸,從目前的態度來看,阿里真納的態度十分強硬,寧可打一場內戰,也不會妥協。」
「真納的態度,我也聽說過。」米爾·奧斯曼·阿里汗點頭,顯然認可艾倫威爾遜對兩個目前南亞最強勢的本土政治人物的分析,話鋒一轉道,「可是包括海得拉巴在內的,一眾土邦的地位呢?不知道專員有什麼看法。」
「讓我們按照最壞的結果來設想!」艾倫威爾遜也知道,現在不是藏著掖著的時候,必須要在第一次見面,就讓這個海得拉巴的君主認可,他這個專員有過人之處,而不是一個行賄上來的飯桶,哪怕他確實是行賄才做專員的。
米爾·奧斯曼·阿里汗關心的是土邦的歸屬問題,這涉及到了他的利益。艾倫威爾遜也知道,土邦的問題在印度獨立之後,引起了一系列的爭端。
不提克什米爾和不提海得拉巴,就說兩個沒引起大關注的問題,錫金和不丹。後世一個在六十年代被印度吞併,一個成為印度的保護國。
而在現在的英屬印度地圖上,錫金和不丹都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以土邦的名義存在的。印度不斷的掀起戰爭,也是認為自己需要恢復英屬印度的版圖,換句話說,印度是在對著英屬印度的版圖自古以來。
先把這個問題放在一邊,尼赫魯怎麼想的,顯然不是海得拉巴君主米爾·奧斯曼·阿里汗所關注的,事實上兩人的立場截然相反。
第8章 有想法的君主
先不提什麼錫金、不丹,那都是南亞次大陸的邊緣,而海得拉巴作為目前的南亞最大土邦,占據著德干高原的中央,是興盛起來的北印度必須要掌控的地方,這樣才能夠壓制住多數時間游離在北印度掌控之外的南印度。
英屬印度的南北差距遠比中國要大,南印度的太泰米爾人曾經數次建立國家,除了印度教這個信仰之外,南北印度沒有絲毫相同的地方。
如果是艾倫威爾遜處在尼赫魯的位置,也不可能默認海得拉巴繼續處在獨立地位。
「現在我們來說說,如果按照阿里真納的想法,兩大宗教分別占據本宗教多數的地方獨立建國,尊敬的大君,如果我以簡單的宗教劃分,您應該肯定是傾向於阿里真納對不對?」艾倫威爾遜指出阿里汗的和平教徒身份。
阿里汗點頭,並沒有隱瞞這一點道,「如果只有這兩個選擇,我當然會選擇阿里真納。」
「這就難辦了!」出於實事求是的態度,艾倫威爾遜給了阿里汗一個悲觀的分析道,「尼赫魯是不會讓海得拉巴土邦維持現狀的,而大君控制的海得拉巴土邦,不論是距離同宗教的西北諸省,還是距離東北部的孟加拉都距離很遠,按照最壞的結果分析,南亞出現了宗教戰爭,你將處於印度教的圍攻當中,而不會得到其他和平教徒的救援,實在是太遠了。」
艾倫威爾遜用實踐證明著沒有最壞只有更壞,在沉默的阿里汗面前繼續道,「而海得拉巴土邦,印度教徒占據百分之八十,和平教徒是絕對的少數,一旦尼赫魯煽動印度教徒採取公投的方式,或者是什麼其他的方式找到理由,事情是真的難辦。多說一句,朱納加德土邦這種推演下面對的局勢,和海得拉巴邦類似。」
朱納加德土邦位於印度的卡提阿瓦半島,面積約五萬平方公里,該土邦的情況和海得拉巴差不多,居民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印度教徒,君主是和平教徒。後來,該土邦國王決定加入巴基斯坦,土邦居民堅決反對,發生暴亂。君主逃亡到了巴基斯坦,隨後印度接管了該土邦政權。
而後來引起印巴戰爭的克什米爾恰恰相反,國王是印度教徒,大部分的居民是和平教徒。克什米爾最後成了印巴戰爭的導火索。
英國撤離之前因為土邦的問題,何止只是一個克什米爾問題,海得拉巴土邦、朱納加德土邦都是和克什米爾一樣的問題,最終只爆了克什米爾一顆雷已經算是尼赫魯手腕不錯了。
話說回來,獨立之後的印度根本就沒準備和巴基斯坦談,君主是和平教徒的就用人數多數的印度教徒公投,君主是印度教徒的就表示尊重土邦君主的意見,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這副態度應用在一切印度看得上眼的地方,一直持續到二十一世紀還是這副態度。
「一定會按照阿里真納的意思分割麼?倫敦完全可以繼續統治南亞。」想來想去,阿里汗不由得煩躁道,「可以繼續維持倫敦的統治,邱吉爾首相不也是這種態度麼?」
艾倫威爾遜沉默不語,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總不能說地球已經換主人了,現在美蘇的實力都已經超過了英國的破落貴族,英國想要維持在南亞的統治,肯定不會被美蘇兩國允許,兩國是不會看著英國像是一戰之後,慢慢利用英屬印度恢復元氣。
一戰之後英國實力仍在,還處在和美國一個範疇當中,那個時候的美國不敢賭上國家命運和大英帝國全力一戰,只能訕訕的回到美洲繼續孤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