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頁
2023-09-23 21:06:07 作者: 王覺仁
顯而易見,即使拋開天刑盟暫且不論,蘭亭會的本質,也絕不會是一般的名士集會,而是一場重大而秘密的士族精英聚會,是一次事關東晉興衰存亡的政治和軍事會議。
蕭君默專注地翻檢著史料,隨著點點滴滴的發現而心潮起伏,不覺已過了幾個時辰,窗外日影西斜,天色漸暗。秘閣書監很殷勤地端來了點心和茶水,並替他點燃了一旁的幾盞燈燭。蕭君默道了聲謝,書監客氣了幾句,馬上又走開了。
難得有機會進入秘閣、見到這麼多史料,蕭君默自然不急著離開。他決定就著已知的線索繼續查下去,看看還能弄清多少謎團。
根據蕭君默此前的推測,假如王羲之真的在《蘭亭序》中寫了二十個不同的「之」,那麼會後他肯定是用這些「之」鑄刻了二十枚羽觴;如果其中一枚是作為盟印,即「天刑之觴」的話,那麼剩下的十九枚羽觴肯定就是十九個舵的令牌。
可問題在於,那天與會者總共有四十二人,為何只成立了十九個舵?
蕭君默想,最合理的解釋,應該是有一部分人與王羲之的主張不同,拒絕參與。想到這裡,一個靈感忽然躍入他的腦海:那天的蘭亭會上,不是有很多人作詩不成而被罰酒嗎?難道這些飽讀詩書之人真的連一首詩都作不出來?不太可能。最有可能的解釋,應該是這些人通過「作詩不成」的舉動,來表示他們不支持、不參與王羲之的秘密組織。這可能也是王羲之在會前就與眾人約定好的:若贊成,便以詩明志;若不贊成,便不作詩以表棄權。
為了確認這一點,蕭君默立刻又翻開相關史料,發現那天包括王羲之在內,共有十一人,各成四言、五言詩一首;還有十五人,分別成詩一首;另有十六人,詩不成,罰酒三巨觥。
寫詩幾首就不必管了,只要寫了肯定就表示贊同並願意加入,但問題是,總共有二十六人寫了詩,這又與自己推測的「一盟十九舵」不符,難道自己的推測錯了?
困惑了片刻,蕭君默驀然想到:當天的與會者中,有很多是父子、兄弟聯袂出席的,比如王羲之父子多人,還有謝安、謝萬兄弟,孫綽、孫統兄弟等,那麼,即使他們都寫了詩,也不大可能在同一家族中成立好幾個分舵,而應該只會成立一個分舵。
思慮及此,蕭君默立刻針對剛剛寫下的名單,對二十六個作詩的人進行歸類:王羲之、長子王玄之、次子王凝之、三子王渙之、四子王肅之、五子王徽之。
謝安、謝萬:兄弟。
孫統、孫綽、孫嗣:孫統是孫綽之兄,孫綽是孫嗣之父。
庾友、庾蘊:兄弟。
另有十三人為單獨出席:徐豐之、王彬之、袁嶠之、郗曇、王豐之、華茂、虞說、魏滂、謝繹、曹茂之、華平、桓偉、王蘊之。
四組父子兄弟,加上十三人,為數十七,又與自己推測的「十九舵」不符,這是怎麼回事?
蕭君默冥思苦想了好一會兒,無意中把目光移到未寫詩的名單上,驀然看到「呂系」「呂本」這兩個人名,頓時靈光一現,豁然開朗!
呂系、呂本兩兄弟,很可能就是呂世衡的先祖,即無涯舵的首任舵主。孟懷讓說過,「無涯」和「玄泉」均屬暗舵,既然是「暗」舵,就說明他們在蘭亭會當天故意沒有作詩,表面上反對,實則暗中加入。而這兩個舵的名號,則取自王羲之本人在蘭亭會上所作的那首最長的五言詩,其中幾句便是:仰望碧天際,俯瞰綠水濱。寥朗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雖無絲與竹,玄泉有清聲。雖無嘯與歌,詠言有餘馨。
設立暗舵,無疑是王羲之的高明之處。
據孟懷讓所說,兩個暗舵都直屬於主舵冥藏,可見王羲之如此安排,目的便是要保護主舵,以防萬一。換言之,另外那十七個明舵即使明知組織里有兩個暗舵存在,也無從得知他們的確切身份,假如這些明舵企圖反對主舵,那兩個暗舵便可以暗中出手,保護主舵。
現在看來,王羲之本人肯定是天刑盟的首任盟主,而主舵冥藏的首任舵主,無疑就是王羲之五子王徽之,因為「冥藏」二字,正出自他在蘭亭會上所作的五言詩。雖然據蕭君默所知,王徽之當時還很年輕,才十六歲,但他猜測,冥藏舵作為主舵,一開始肯定是由王羲之本人直接領導的,很可能是在王羲之晚年或去世後,冥藏舵才正式交到王徽之手中。
至此,「一盟十九舵」的猜測終於得到了證實。蕭君默目前已知其中四個舵:冥藏、臨川、無涯、玄泉。至於另外十五個舵,眼下是否還存在於世,以及隱藏在什麼地方,只能留待日後進一步追查了。
此時,窗外已然夜色深沉,蕭君默伸了個懶腰,正想把一片凌亂的書卷裝回帙袋,腦中忽然又冒出一個貌似與蘭亭會無關的念頭:為何王羲之七個兒子的名字都跟他一樣有一個「之」字,而絲毫不避家嚴之諱呢?
出於好奇,蕭君默便又坐下,再度拿起書卷翻查起來。很快,他便在相關史料中找到了答案----王羲之家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而該道信眾取名時,通常都不避家諱。
據蕭君默所知,五斗米道其實便是道教最早的一個教派。對於老子和莊子的道家思想,蕭君默頗為熟稔,但是作為民間宗教的道教,他就有些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