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7頁
2023-09-23 21:02:37 作者: 辰東
生不落地,死不入土,為一仙胎,終生不沾塵埃。這是九枚上古玉塊集全後對地仙的描述。稍微一琢磨就可明白,能窺到地仙的墓葬方式,應是身入懸棺內,不落地,不入土。
「難怪赤松子開懸棺,尋古葬,他已經知曉那個地仙歸隱川蜀,又得知其下葬方式。」老鶴道。
他們繞了一圈,覺得九十九條上古龍山根本動不得,且早已被人分開,所能做的就是尋到地仙的棺槨。
而今,唯一的優勢就是地球上早已沒有聖人了,他們已算是最強的一列人,不用擔心被人所阻。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期里,他們耗去大量時間,在蜀地觀各處山川,認真尋找小龍山群結地,想得地仙葬地,然而卻一無所獲。
「會不會根本就沒有在川蜀內,不然以赤松子通天徹地之無上手段,為何沒有找到?」葉凡有疑問。
「但凡大氣勢的山一旦成了氣候,都會孕出神秀,歷經成千上萬年後,便能影響到附近的山體格局,我們也許能藉此入手。」老鶴道。
既然地仙效仿九十九條上古龍山擺下小龍山群,即便它隱在古陣中,那麼自上古到現在過去這麼多年了,也一定影響到了附近的山。
萬妖谷動用了一切手段,派出的大量的人力,傾盡全谷之力來調查,最後終於有了突破性的發現。
在就當日,他們就動身了,一路沒有停留,徑直到了目的地,而後遠遠觀望。
山狀若龍盤,騰躍向天,又似虎踞,氣勢雄偉,龍虎爭雄,勢不相讓。有水繞山轉峰,共九十九峰二十四岩,雖不像龍,但卻有那種氣勢。以水之柔補龍之剛。
「有上古大陣鎖住了密地,且它影響到了外界山水的格局,地仙葬地應當就在這裡!」
「這可是道教祖地,不能亂動啊,萬一被他們發覺,全天下的道士最起碼有半數會與我們生死相向。」
一定是這裡,葉凡憑藉源天妙術感知到了一種氣機,上古法陣所封的無人區必是他們要尋的地方。
第969章 地仙
龍虎山,環抱狀若龍盤虎踞,雄奇險峻,峰巒疊嶂,有龍騰躍,有虎撲跳,抖落塵埃,紫氣升騰。
數千年的積澱,幾經興衰,龍虎山被公認為道教第一山,是為發祥地,有顯赫的祖庭地位。
此刻,葉凡就在站在此地,與老鶴、三谷主面面相覷,龍虎山很是神秘,為道教的祖地,很難招惹。
「難怪乎道教選擇這個地方,我妖族聖賢始終不解,而今終於明曉了,竟有一位地仙。」三谷主道。
老鶴嘆道:「不錯。上古年間,此地有大陣守護,地仙葬地初成,還不能影響附近的地勢格局。而今神秀成,終是包不住了,能得窺一角。道教果然有高人,那麼早就選中了此地。」
說道家一脈,必要提到先秦老莊,而起源則更為久遠,認真說來,可追溯到上古年間。
道,自古有之,黃老之學進行了闡述,典籍眾多,博大精深,後世尊黃帝與老子為創始人。
道家早有,而作為一個真正的組織出現則較晚,天師道的崛起,龍虎山成為祖庭,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
後來,數以千年興衰更迭,道教化生出數以百個門派,相互依附、旁生,甚至對立,從未有統一時。
自古到現在,幾經沉浮,道教分支雖多,但卻可概分為兩大派別,一是修內丹為主的全真教,崛起北方。
而另一派則是正一教,以符篆為主,祖庭為龍虎山,占據天下道門半壁江山,同時其源頭亦是道教有組織之始。
葉凡他們來到這個地方自然要小心,此為道教祖庭,稍有不慎,可能會與整個道教為敵。
因為,正一教在道門影響極大,是天師道、靈寶派、上清派整合的結果。
古時,天師道尊老子,靈寶派尊靈寶天尊,上清派尊原始天尊,道教所尊三清就是藉此而生。
葉凡他們入山,一路觀看,這處道教祖地有九十九山二十四岩,九十九山雖不具龍形,但卻有龍虎之勢。
「天地精氣乾涸,而這個地方卻還有紫氣內斂,不愧是道之始土。」大谷主嘆道。
然而,昔年勝景卻不可見了。最輝煌時,龍虎山曾有十大道宮,八十一道觀,三十六道院。
清統治時期,信奉藏傳佛教,壓制主要為漢族信仰的道教,令此地沒落。
而後,中土遇大劫,烽火百年,可真正到了和平時,又遇破四舊,龍虎外山徹底沒了道士。道觀盡毀,只餘一座天師府。
然而,葉凡他們卻不敢小覷,正一教外山成煙,可是修道者卻還在,進入了上古內山,絕凡斷俗。
「九龍拉棺而去,泰山祖壇現,當年引來大神通者劇戰,若非請出了龍虎山的老道士,後果不堪預料。」
由當年那一戰自可窺到正一道祖庭之威,依然有高人坐鎮,勝過其他教門。
「應該就是這個地方,你們看,外山的石崖間都有懸棺,皆為兩千多年前的古物,更遑論內山。」三谷主道。
龍虎山崖墓,多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棺槨,為中國一絕,當年道教以此為根,真正發祥起來,據說也是與懸棺之神偉有關。
老鶴道:「現在想來,道教真是老謀深算,早就知曉地仙懸棺於此,比誰都先一步趕到,占了此地,就是我們而今進去,也不見得能尋到地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