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頁
2023-08-31 12:48:10 作者: 肥鳥先行
方國壽說道:「漢承秦制,和秦代一樣都是大軍團的禁衛軍制度。」
「漢代的禁衛軍,都是京畿、三輔和扶風的良家子,每次漢朝徵發士兵,都要從這裡抽調人口。」
「禁衛軍的制度有很多好處,對帝國足夠的忠誠,軍紀也要比邊軍要好,戰鬥力更加的強大,所以漢武帝對匈奴的作戰,取得了很大的戰果。」
李炎點點頭,大唐戰鬥最強的軍隊,也曾經是兩京和京畿道的府兵,南北衙的禁兵也曾經是大唐對外征戰的主力。
但是到了武周朝時期,府兵制度破壞,大唐內重外輕的禁衛軍制度也逐步瓦解。
等到安史之亂的時候,近衛軍的都沒有和安祿山叛軍戰鬥的勇氣,必須要調集邊鎮的軍隊才能平叛。
方國壽話鋒一轉說道:「但是使用禁衛軍作戰也有一個缺點,這些禁衛軍都是京師附近的百姓,長期作戰必然思鄉心切,武帝時期的長期對外作戰,也讓百姓承擔了極其嚴重的負擔,也對帝國的財政產生了巨大的負擔。」
李炎點點頭,養兵是很貴的,但是和打仗比起來,養兵這點錢又不算什麼。
士兵出征在外,戰馬需要補充,武器需要維修,人需要吃飯,馬需要吃草,而將這些物資送到前線,更是需要花費無數的人力。
在這個後勤保證沒有摩托車汽車的年代,民夫的數量兩倍於正規軍,這也是常有的事情。
李炎問道:「那漢代是如何解決邊患問題的呢?」
楊炎豎起耳朵,這種對答可是非常寶貴的,對前面朝代的歷史總結,非學術大家飽學鴻儒不能為之。
看這個方國壽年紀不大,但是見解如此深刻,楊炎更是確定了建寧王麾下人才濟濟!
方國壽說道:「漢初的兩位大臣,晁錯和賈誼提出了一個方案。」
晁錯,賈誼?
李炎只知道晁錯是漢景帝時期的大臣,七國之亂打出的口號是「誅晁錯,清君側」,這是一名力主削藩的大臣。
而賈誼則是一首學生時代的詩,「屈賈誼於長沙」,除此之外李炎對這兩人沒有什麼了解。
方國壽說道:「晁錯和賈誼,都是漢初名臣,他們對於漢代政策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不說這個了,他們兩人的方法是『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
「武帝時期,就已經任由很多內附的胡人部落,幫助漢代守衛邊疆了。通過分化拉攏和利誘的方法,分裂這些胡人部落,再將他們遷為漢代的藩屬國,用這些異族來對付異族,穩定邊關局勢。」
這個方法不錯啊,李炎說道:「這個方法好,可是為何後世不用這個方法了?」
楊炎也豎起耳朵,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學習機會!
他已經確定了,這個方國壽是飽學鴻儒,而且是史學大家!
政史從來都是不分家的,方國壽能夠梳理歷代治政得失的,絕對是開宗立派的大儒了!
而且他和建寧王討論的問題,是國家的邊境政策問題,這可是朝廷最核心的大政。
之所以靠近皇帝的年輕大臣容易晉升,就是因為他們可以從皇帝和大臣對朝廷政策的討論中,學習處理國家政策的方法論,這也是為何皇帝近臣更容易提拔的原因之一。
方國壽說道:「西漢除了禁衛軍強大,地方軍也保持了相當的戰鬥力。西漢尚武,所以能夠壓服這些邊境的異族軍團。」
「但是到了東漢,地方軍力疲敝,再依靠異族保衛華夏,反而讓中原的百姓成了待宰羔羊。」
「東漢自漢明帝起,西北羌亂不斷,最終耗盡國力,黃巾起義爆發,東漢就滅亡了。」
「而且以夷制夷也給後世留下了隱患,這些歸順中原的異族,依舊保持了胡人部落的特性,晉代的五胡亂華,就是這些內遷胡人的叛亂。」
李炎誠心問道:「既然以夷制夷之策不行,那麼如何安定邊患呢?」
楊炎也看著方國壽,等待他的回答。
方國壽沒有直接回答李炎的問題,而是說道:「大唐的藩鎮問題,也和邊患相輔相成。渤海、高麗、吐蕃、回鶻、南詔等邊患頻繁,所以要設立節度使統籌軍民之力,但是這些邊境藩鎮擁兵自重,就有了安祿山的叛亂。」
方國壽頓了一下說道:「要解決邊患,解決藩鎮擁兵自重的問題,還是要靠發展啊!」
第二百一十八章 葛邏祿事務司
方國壽話鋒一轉問道:「殿下見過草原上的人嗎?」
李炎愣了一下搖頭說道:「只在戰場上打過交道。」
方國壽說道:「臣曾經出使回鶻,和草原上的人打過交道。回鶻的百姓熱情好客,就算知道臣是大唐的使者,也會拿出家裡最好的東西款待我們。」
李炎疑惑的看著方國壽,不知道他為什麼突然說這些。
方國壽這才說道:「為什麼熱情好客的草原人,每年都會入侵大唐,殘忍的掠奪大唐?」
李炎回答不上這個問題,楊炎也陷入到了思考中。
楊炎曾經做過河西節度使的掌書記,武威城裡也有很多回鶻的商人。
這些回鶻人確實比漢人商人更加淳樸,但是回鶻人南下劫掠的時候又兇狠殘暴。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方國壽說道:「原因很簡單,草原的冬季寒冷,畜牧的穩定性太差,草原上的部落光靠著畜牧是無法養活自己的,必須要南下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