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2023-09-23 16:15:43 作者: 唐四方
普通的以說為主,消耗的力氣不大,但是要是說一整段一整段的大貫口,那就要累吐血了,就像《八扇屏》裡面有三十多段貫口活,一般場上表演都是只說三四段,沒有全說完的,不然逗哏演員得累死在台上。
偶爾也有完整說完《八扇屏》的節目,但說的肯定不是逗哏演員一個人,往往是後台一大幫人輪著上,一人說一段,沒人能一次性說下來的。
學唱戲曲也特別累,尤其是調門特別高的,就像《四郎探母》裡面的《叫小番》,京劇和梆子都有這一折,而且都有一個嘎調,調門高的飛起。
「一見公主盜令箭,不由得本宮喜心間,站立宮門……叫小番。」調門是一級一級往上爬的,尤其是到最後的「叫小番」,這裡是個嘎調,聲音還得往上翻個八度,藝人唱完腦門上都得冒汗珠子,特別賣力氣。
「怪」典型代表應該是馬三立老相聲,馬派相聲的表演風格確實非常有特色非常獨樹一幟。不溫不火,不咸不淡,不葷不素,就像是跟你聊天一樣隨意自然,絲毫沒有表演的痕跡,往往像是在和老友閒聊的時候便把相聲說完了,境界相當了得,就算是在天津這個相聲窩子裡面也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有「無派不宗馬」之說。
馬家在相聲界的地位也是相當超然的,馬三立老先生就不用說了,聽相聲的沒人不知道馬三立的,其本身也是相聲的第四代傳人,壽字輩的老先生。
馬三爺的父親就是相聲八德之一的馬德祿老先生,外祖父是相聲的第二代傳人恩緒,就是給慈禧太后獻藝,並且獲得御賜玉子的那位。可以這麼說,馬家一門祖傳的大師,包括馬三爺的公子馬志明先生,人稱少馬爺,馬派相聲的嫡系傳人,也是大師級的人物,相當了得。
相聲門裡面的傳人輩分也有爭議,馬三立先生在《天津文史資料選集》和《中國相聲史》上面都把張三祿先生作為相聲的第一代,傳聞窮不怕先生是叫張三祿做師父的。但是這一說法爭議比較大,蘇文茂和田立禾兩位先生都反對這一說法。
因為張三祿從來沒有留下來過一段相聲,不能把一個表演八角鼓的藝人當成相聲鼻祖,他們認為窮不怕先生才是相聲的第一代傳人,作者贊同後一種觀點,所以寫作的時候論第幾代傳人,都是按窮不怕是第一代這樣算下來的。
祖師爺和開山鼻祖是不一樣的,相聲門的祖師爺不是窮不怕,而是東方朔。在舊社會藝人的地位都很低,就會供上一個非常出名的有關聯的人物奉為祖師爺,以便提高自己的地位。
就像梨園行會供奉唐明皇為祖師爺,據傳聞唐明皇是個狂熱的戲曲發燒友,經常讓戲曲俳優在一個種滿了梨樹的園子裡面演出,這就是梨園行名稱的由來。而且這位皇帝不僅聽戲,還寫戲,甚至上台唱戲,最喜愛唱丑角。在清代黃幡綽的《梨園原》裡面曾說:「逢梨園演戲,明皇亦扮演登場,掩其本來面目。唯串演之下,不便稱臣,而關於體統,故尊為老郎之稱。今遺有唐帽,謂之老郎盔,即此義也。」
當然,這些都是傳說,也無法細細考證,但是唐明皇喜愛戲曲是真事,他也曾譜過戲曲《霓裳羽衣曲》。因為傳聞唐明皇愛扮丑角,所以在舊年間丑角藝人在戲班裡面的地位特別高。
戲班裡面有裝演出衣服的箱子,其中有一個箱子裝著的是代表皇家身份的黃蟒、鳳冠、九龍冠等砌末,這個箱子除了丑角藝人其他人都不可以坐,無論是在任何情況下。而且在祭拜祖師爺的時候,也只有丑角藝人不用跪下。
東方朔是因為用語言幽默滑稽的法子來給漢武帝勸諫,所以才被相聲藝人奉為祖師爺,在早年間有給相聲藝人送帳子(送錦旗)表彰都會寫「曼倩遺風」或「曼倩在世」,張學良就曾經手書曼倩遺風四個大字送給張壽臣老先生。
「壞」的典型代表是侯耀文先生,侯寶林先生的第三子,人稱候三爺,聰明機巧,也擅長諷刺。當然更加典型的代表是我郭男神,這個不解釋,自個聽相聲去吧,一切盡在不言中。
相聲表演風格,帥賣怪壞。方文岐自然也不會在意何向東在台上損他,說相聲約定俗稱的規矩就是台上無大小,台下立規矩。上了台就是表演,大家都是演員,只有劇情人物之分,沒有身份地位的區別。下了台了,師父還是師父,師叔還是師叔,長幼有序,規矩還是重的。
既然師父不介意,何向東就繼續說了:「其實我師父最大的優點就是愛幫助人。」
「呵。」方文岐斜斜看著他,反正知道這孩子沒憋什麼好話。
何向東倒是沒管那麼多,繼續說:「人家有什麼難處都找我師父,一說話就沒有不答應的,飯店缺廚子我師父去了,紅案白案,忙活一整天就是不收錢。」
「朋友嘛。」方文岐應承了一聲。
何向東道:「人家造房子忙不過來請我師父幫忙,我師父也沒二話,立刻就去了,幫著挑,幫著砌,沒二話。」
「那是,人都有難處,困難的時候幫襯一把。」
何向東繼續道:「是啊,還有醫院驗尿的機器壞了,請我師父去幫忙了,我師父沒二話。」
「啊?」方文岐驚道。
台下幾個人也憋著壞笑,都快繃不住了。
「機器壞了,找我去幹嘛啊?」方文岐還納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