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頁
2023-09-23 15:22:04 作者: 月下青檸
在這賑災的檔口,顧瑾玉也不好去尋禮部的人問明白,只能暫時賦閒在家。
很快的,鎮南的事情就解決了。派去賑災的官員顧瑾玉也認識,正是他在府城考試時因為紙鍋燒水而結識的劉學政,不過現在應該喊欽差大人了。
不過想想也正常,劉學政工部出身,本就擅長水利之事。而且因為名聲不好,沒有親近的人,不會有結黨營私的事情發生,最是適合賑災,也更能讓皇上放心。
顧瑾玉對劉學政的印象很好,聽說是他賑災,還專門打聽了一番。
鎮南的受災面積實在太大,皇上終究不能置之不理。但是讓他完全的開放官倉賑災也是不可能的,最後商討之下皇上下旨讓離鎮南最近的六個縣分別運送一萬石糧食,再由朝廷撥三萬石糧食運往鎮南,還有一萬石糧食從當地的官倉拿。
顧瑾玉在心裡算了一下,錦朝的一石糧食換算成現代的單位是三十斤。一個成年男子勒緊褲腰帶的話,大概一個月能消耗一石半的糧食。
這十萬石糧食勉強夠十萬人吃一個月,畢竟十萬人里還有不少老弱病殘,吃的並沒有成年男子多。
顧瑾玉算明白這筆帳後鬆了口氣,老百姓其實是最容易滿足的。不管在什麼朝代,只要能讓他們吃飽就可以了。
這樣想得顧錦玉卻忽略了一個最大的問題。
九萬石的糧食都是從各地調來的,各地的官員雖然不能違抗聖旨,但若是想往這批糧食里摻點沙石增重什麼的,卻是十分容易的。
因此說是九萬石的糧食,能有五萬就不錯了。
第九十七章 晉江首發,感謝訂閱……
半個月過去了, 鎮南那邊便傳來了好消息。洪水已經褪去,災民們也被劉學政妥善安置好。
消息傳到京城,皇上龍顏大悅, 下旨要親自為劉學政設宴獎賞, 京城上下一片歡欣雀躍。
可還不待宴會的場地布置好,鎮南那便卻傳來消息:受災最嚴重的固縣爆發了瘟疫。
消息傳開,天下震動。
瘟疫可比洪水要可怕得多。後者只是沖毀良田和家園, 死亡的人在各種天災面前簡直不夠看。而前者卻不一樣,不僅致死率高,傳染性還非常強。
前朝的時候便經歷過一次瘟疫, 最開始先是家畜大量死去, 最後傳染到人身上,傳染了近十萬的人。最後還是當時的皇上當機立斷,下令將所有染病的人通通趕進一座城池,然後下令屠城, 這才制止了瘟疫的蔓延。
當時那個年間, 家家戶戶都有人死去。在最嚴重的州縣裡,用十室九空來形容都不為過。
也正是因為經歷過,百姓們簡直是聞疫色變。很多縣並沒有瘟疫,只是因為距離鎮南比較近,都有不少百姓都選擇離開家鄉, 去往認為更安全的地方。
長此以往, 絕不利於發展, 必須儘快想出一個解決的辦法。
朝堂上,百官分為兩派。一派保守,多是年輕人,主張儘快救災。另一派則較為激進, 主張效仿前朝,將所有患病百姓困在一個城中封殺。還圍繞著該不該讓劉學政回京、要不要去鎮南救災、如果救要怎麼救、如果不救要怎麼給天下人交代、這幾個問題爭得是臉紅脖子粗,差點沒打起來。
到最後,還是主張效仿前朝的一派占了上風,只因為激進派的李丞相說了一句:「既然你們這麼想救災,不如即刻向皇上申請前去協助劉學政,本官絕不阻攔。」
這話一出,九成九的保守派官員都退縮了。
他們可以在朝堂上為百姓據理力爭,哪怕丟掉官職也不會退縮。但是到了危及自己生命的時候,沒有幾個人願意將生死度之身外。
作為保守派頂樑柱的江季中氣了個仰倒,不顧同僚手下的勸阻,執意上書請求皇上讓他去救災。
可江季中在文人的心中地位極高,這麼一份擺明去送死的活計,皇上怎麼敢讓他去?
可要是沒人去救災的話,天下人又該怎麼看待他這個皇帝?
皇上心中煩悶,脾氣也差了不少,伺候的宮女太監都變得戰戰兢兢。
在這種沉悶的氣氛下,四皇子又進宮了。
這次的談話並沒有外人在場,所以也無從知道他們說了什麼。
只是在四皇子出宮後,一道聖旨降臨到狀元府。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之狀元顧瑾玉,天慧聰穎……今特冊封卿為鎮南知府,享正五品俸祿。其必忠順國家,扶植社稷,俾海宇寧靜,以副朕命①。欽此!」
宣旨的太監見顧瑾玉遲遲不接聖旨,皮笑肉不笑地說道:「狀元郎,怎麼還不接旨,難道你想抗旨嗎。」
「有勞公公了。」顧瑾玉確實不能也不敢抗旨,儘管他知道這時候去鎮南做知府九死一生,但聖旨已下,斷無再更改的餘地。
宣紙的太監見顧瑾玉接了聖旨,臉色也好了不少,最後看在塞過來的荷包不算輕的份上,還勸了一句:「其實去鎮南當知府也沒有那麼壞,起碼狀元郎你一開始就是正五品的知府,要知道歷朝歷代都沒有這樣的例子。」
顧瑾玉聽到這聲安慰只有苦笑,命都要沒了,就算當了丞相又有什麼用?
不過這話確是不好說出口的,要知道在官場上六品是一個檻,熬過去了就是平步青雲。熬不過去,多的是在修撰這個職位上熬到死的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