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2023-09-22 11:02:40 作者: 漫漫行
    「衛嬋說得那些不是愛,是舔狗。」喬微對系統道:「所以我讓你少看些無腦劇和毀三觀的小說,不然你最後會成為衛嬋的,你自己想想多可怕吧。」衛嬋已經在這裡上升為喬微教育自家學渣統子的最好反面教材。

    自己成為衛嬋?系統想一想就嚇得抖三抖,它趕緊撿起自己的兩米長書單。

    回答完自家系統,喬微對李彰問道:「主上怎麼對這樣的小事感興趣了?」

    李彰看到喬微沒有回答,笑了笑道:「只是覺得好奇,孤雖然和女子相處不多,但也有幾個妾室,有的說孤是她們天,願意為孤生兒育女,甚至為孤而死,只是孤知道若真的到了孤兵敗那日,願意跟著孤一起赴黃泉的恐怕沒有一個。」

    喬微沒興趣給李彰解決情感問題,但她聽到這還是皺了皺眉,緊接著又聽到李彰感嘆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時間女子譬如虞姬者又有幾人?」

    感嘆完,李彰又對著喬微問道:「若是孤兵敗之日,妙識會如虞姬一般嗎?」

    「宿主,李彰什麼意思?他拿你比虞姬?」系統聽到這都炸了,「他是要娶你嗎?」這廝還敢覬覦它家宿主?

    喬微從剛才李彰說起衛嬋就意識到李彰情緒不對,李彰這是在試探她!雖然她清楚在李彰登上帝位前一定會有這麼一場談話,但沒想到這麼早,而且還是以這種方式。

    「主上這話錯了。」喬微臉色不好,似乎是因為李彰拿她和虞姬作比而生氣,「微與主上之間,不應用霸王虞姬之比,比起這垓下之歌,我覺得我更喜歡戰國策中的一句話。」

    「什麼話?」李彰問道。

    「士為知己者死。」喬微正色道:「我於主上,如豫讓之於智伯瑤,是為君臣。」

    「好一個士為知己者死!」李彰聽到這話笑了,「是我說錯話了,妙識莫怪。」說這話的時候,李彰沒有用孤,仿佛兩人回到了相護扶持的幽州軍中。他相信自己和喬微是知己,真到了那一天,喬微一定會如喻讓一般為他報仇而死!

    系統看著喬微用幾句話就拉回了李彰的心,不禁感嘆自家宿主不僅是學習能力好,這洞察人心的本事也是一流。如果是它,估計早就和李彰生了隔閡,這臣子果然不是一般人能幹的活兒!

    「這幾日世事變遷,主上有感嘆也屬正常。」聽到李彰道歉,喬微的臉色似乎好了一些,「主上是未來的君主,會如秦皇漢祖一般成就偉業,何必拿自己與烏江自刎的西楚霸王相比呢?當然,微的比喻亦不對,區區智伯瑤哪裡配與主上相提並論?」

    「至於主上的後院,微本不該多說,但今日微還是要進言。」喬微知道這些日子有一些關於她想要李彰後位的流言蜚語,才有了李彰如今談虞姬的話,她今日應當將此事了結。

    「你我什麼關係,妙識但說無妨。」李彰趕緊笑道,他確實是在試探喬微,喬微願意給他這個正面回答他也高興。

    「微進言,主上應立康平公主為主母,以正後位。」喬微知道所有人都在盯著李彰的後位,甚至大部分人都覺得她有意這個後位,只有後位定了,一些亂七八糟的聲音才能消停下去。如今李彰繼位之事在即,對南梁的計劃也要著手準備,她接下來會忙的厲害,沒空也沒心情處理這樣的小事,今日一起解決了也挺好。

    喬微進言讓康平公主為妻,李彰倒是不意外,畢竟康平公主是北燕皇室公主,他既然做出了要尊重北燕的表現,就要把這個表面功夫做足,他的後位牽扯甚多,他又沒下定立儲的決心,所以康平公主為妻會是最不牽扯利益的選擇,但……

    李彰沒應好,只是靜靜地看著喬微,似乎想要看清喬微真正的內心,但喬微面色如常,神情不變地飲茶,李彰最終放棄了猜測,嘆了口氣,搖頭問道:「這些年,孤將妙識引為知己,但卻又覺得自己從來沒有看清過妙識,孤不知道你想要什麼?孤手下的將士求的是封侯,文官求得是做宰,唯獨妙識,孤猜不透。妙識,你要的究竟是什麼?」

    很多人覺得喬微要的是後位,但他知道從來都不是。當初德獻帝壽宴,德獻帝親自為自己的皇子求取陸氏女,也就是喬微,卻被當時唯一出席宴會的陸氏主母崔氏當場拒絕,並言陸氏女不嫁皇族,德獻帝礙於陸修的威望沒有勉強,但遺憾的神色在場都看得到。可以說,喬微若是想要後位,根本不用跟著他,在北燕一樣可以登上後位。

    「我想要什麼?」談到這個問題喬微輕笑道:「我是文人,為什麼我要的不是封侯拜相呢?主上應當知道我是個有野心的人呢。」

    「不是。」李彰看到喬微玩笑,氣氛輕鬆了些,也笑道:「我封你為宰輔時,你臉上並無常人封侯拜相時的喜悅。」所以李彰不明白喬微要的到底是什麼?也正因為如此,他心中才會有些不安,才會來此一問。

    喬微也懂得,若是她今天不給出一個滿意的答覆,那麼這個疑團在李彰這裡會越滾越大,最終成為別人離間他們的手段。

    「我年幼時曾與父親言我這一生之願是延續陸氏輝煌,是讓陸氏名垂青史。」喬微笑道:「主公應知道,比起父親善儒學,我更偏愛法家,昔年儒學因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冠絕天下,成為百家之首,我卻覺得諸子百家,各有所長,治國之道,當儒法並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