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5頁
2023-09-22 04:31:17 作者: 薪越
這些協會的負責人成為金像獎董事局的成員。
這是一家非盈利的機構,每年依靠金像獎頒獎典禮的電視、電台廣播版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常基本的開支。
前來和林子軒接洽的是文雋,兩人早就認識。
文雋是香港資深的電影人,金像獎董事局成員之一,電影編劇家協會的代表。
他是最早一批進入內地的香港電影人,和內地影視公司合拍過多部影片。
十年前,林子軒和姜文到香港為《陽光燦爛的日子》找投資,文雋是中間人。
他們在酒店房間裡聊起了往事,頗為感慨。
當初幾人費勁心思才籌到一百萬美金,由於超支連後期製作的資金都沒有,現在回想起來十分艱難。
不過那段日子早已過去了,林子軒如今考慮的是上億美金的電影。
「林總,你的生意越做越大,內地市場也起來了,好運道啊。」文雋感觸道。
文雋看得很明白,雖說香港去年有《少林足球》和《無間道》兩部片子大賣,但整個行業在走下坡路。
香港電影的產量從每年三百多部降到五六十部,影院從一百多家減少到五十多家,市場整體的萎縮不是靠一兩部賣座片能挽救的。
如果說十年前是林子軒來香港籌集資金,那麼十年後就變成香港電影人要找林子軒投資了,可謂是風水輪流轉。
既然他和林子軒有交情,就要把握住機會。
「這屆金像獎《無間道》的勝算很大,林總的獲獎感言一定可以用得到。」文雋半開玩笑地說道,「我覺得金像獎應該多邀請內地的影片參加,讓內地和香港多多交流。」
「我也是這麼想的,合作才能共贏。」林子軒贊同道。
第七百七十三章 現實
香港電影的現實狀況到底如何,文雋提到了一件事。
大概半年前,聖誕節前一天的晚上,在尖沙咀的一間酒吧里,大家給一位老導演過生日,老導演收了七個徒弟。
香港電影人科班出身的不多,存在著師徒傳承,主要是在劇組裡磨練。
酒過半巡,七個徒弟中的五位端著酒杯,跪在老導演面前,聲音哽咽地說道:師傅,我們對不起您,這一行實在沒辦法混下去了,我們要找別的生路。
在場的人默不作聲。
他們明白,這個行業養不起那麼多人了,拿不到投資,沒辦法開工拍片,沒有薪水,一家老小吃什麼,轉行也是迫不得已。
在香港,只有那些大明星和大導演才有戲拍,中下層的從業者苦不堪言。
香港電影只剩下一層華麗的外衣,裡面早已破敗襤褸。
「有人說是回歸造成的,其實港片早就在走下坡路了,和回歸沒有關係。」文雋淡淡地說道,「投資商對港片失去信心是九十年代初的事情,八八年張撤導演說過港片的缺陷,可惜當時大家都顧著賺錢,沒有人聽。」
香港大導演張撤在八八年唱衰港片,認為香港電影題材狹窄,過於依賴明星,不重視後備力量的培養。
果不其然,從九零年開始港片就走了下坡路。
到了九四年迴光返照了一下,之後再也沒有起色,九七年的金融危機徹底打擊了投資人對香港電影的信心。
香港電影在起飛後迅速的進入了自由競爭的黃金時代,卻沒有建立過有效和良性的循環機制,導致跟風和粗製濫造。
一種題材火了,能拍上幾十部,甚至上百部同類型的片子。
直到把這個題材拍爛為止。
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有「七日鮮」的說法:一部影片,從拍攝到製作完成、上檔,只需要七天時間。
文雋正是其中有名的快槍手。
「當時大家都想著賺快錢,哪管以後會怎麼樣,好多人拿到一筆投資,就成立一家公司,拍電影,花完錢,就倒閉,稅都不交,誰也說不清到底有多少家電影公司。」文雋感慨道。
這是香港電影行業的普遍現象。
投資商和電影人急著賺錢,明星往往幾部戲同時開工,每位女明星都有綽號,張蔓玉被稱為張一打,是說她每年至少要接十二部戲。
文雋剛入行做編劇,那時候香港的編劇叫做「飛紙仔」。
因為很多影片開拍時只有結構,沒有劇本,台詞和細節都在早上通過傳真接到,這樣大家才知道今天要拍什麼。
可見整個行業的混亂程度。
香港人喜歡錢,它的興盛是由於這裡每個人都追逐金錢,但同樣也因此衰落。
好夢公司在香港有工作人員,還有自己的影院,林子軒對香港電影行業有所了解,不過遠沒有文雋這個地頭蛇清楚。
文雋正是看透了香港電影的現狀,才打定主意和林子軒加深聯繫。
如果是兩年前,他或許還不會有這種想法,那時的好夢公司雖說發展的不錯,卻還是一家內地的電影公司,算不上特別出眾。
進入新世紀,好夢公司獲得了高速發展。
隨著《臥虎藏龍》、《無間道》、《小雪的大冒險》和《英雄》等幾部影片的製作發行,好夢在香港和歐美的影響力日益增加。
它從一家內地影視公司向著國際化成功轉型。
而且,文雋想在內地電影市場拿到資金,也繞不開好夢公司,在其他電影人徘徊不定的時候,他早已做出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