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頁
2023-09-22 04:31:17 作者: 薪越
他們開玩笑的說,咱們坐火車去,要是能拿到大獎,就坐飛機飛回來。
「以後國產電影不好拍了,要票房沒票房,要獎項沒獎項,拍一部賠一部,誰還去拍啊。」京影廠的製片人感嘆道。
這話有點誇張了,卻也說明了國產電影遭遇的困境。
這時候的國產電影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宣傳性質的電影,比如戰爭題材和謳歌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物,也可以說是主旋律電影。
還有一類像是《頑主》和《大撒把》這樣帶有文藝性質或者娛樂性的小眾電影。
張藝謀拍攝的合拍片由於使用的是國外資金,一般不算在國產電影裡面,這就是以往金牛獎不把合拍片納入評獎範圍的原因。
這樣的國產電影很難吸引各年齡層的觀眾進入影院看電影。
《大撒把》的票房不錯,至少是賺錢了,其他國產電影就不好說了,以前國家還能通過行政的手段組織單位職工和學校學生進入電影院。
現在市場放開了,老百姓的娛樂方式豐富起來,從香港流入的錄像帶受到歡迎。
無論是金牛獎組委會想提升自身的影響力還是總局允許民間資本進入影視行業,都是想要解決國產電影的困境,繁榮華國的電影市場。
京城電影製片廠的人倒不是埋怨張藝謀搶走了原本屬於他們的獎項,只是對國產電影的未來有點迷茫,不知道該怎麼走。
在林子軒看來,國產電影之所以沒票房,老百姓不愛看,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華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電影。
深刻的藝術電影好不好,當然好,就是老百姓看不懂,不買帳,你原本就不是拍給老百姓看的,就不能埋怨老百姓的欣賞水平太低。
大部分觀眾看電影是為了娛樂,而不是接受精神洗禮。
不過,這些話他不會說出來,這時候的華國電影人還充滿著理想和堅持,走在藝術電影的大路上,他們不大看得起香港的娛樂電影,認為那是瞎胡鬧,沒有邏輯和劇情,就是東拼西湊的低俗笑料,太過粗鄙和庸俗。
在華國電影圈談論香港的商業片會被人鄙視,覺得那是不入流的電影。
其實,他們弄錯了一個概念,商業片不是搞笑片。
商業片指的是大投資、大導演、大明星的大製作,在題材和內容上迎合大眾的口味和欣賞水平,以票房盈利為主要目的。
按照這個標準,《京城人在紐約》就是一部商業化的電視劇。
葛優沒有參與討論,他現在就在張藝謀的劇組裡,說什麼都不合適。
金牛獎原本是華國電影圈自娛自樂的獎項,大家辛苦一年,頒個獎安慰一下,回去單位還會發獎金,每個人都高高興興的。
每年的獎項基本上都被華國的幾大電影製片廠瓜分。
這一次突然放進來一隻大鱷,競爭是有了,但差距太大,談不上競爭,而是被碾壓了。
而且,華國電影還要和世界電影接軌,就以華國電影目前的製作水平,差距就更大了,此時不少有遠見的電影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
那就是華國電影的出路在何方。
第一百六十二章 氛圍
對於國產電影的出路,葛優的想法很簡單。
「這太複雜了,是你們這些人該考慮的事兒,我把戲演好就成。」葛優一臉淡定地說道。
「葛老師,你這是逃避問題啊。」徐帆說笑道。
他們在《大撒把》里演對手戲,彼此熟識,當時徐帆是第一次演電影,有點緊張,葛優就慢慢引導,讓徐帆放鬆下來,找到狀態。
這樣的次數多了,徐帆就稱呼葛優為葛老師,既是表示尊重,也是覺得親切。
葛優平時安靜,不過挺好說話,他喜歡和別的演員交流,但不怎麼願意指導別人演戲,他的表演方式是他自個琢磨出來的,不知道是不是適合別人,別把人給指導壞了。
徐帆可是京城戲劇學院畢業的話劇演員,科班出身,學校里教的有一套表演方法。
葛優擔心要是弄衝突了,把個演戲的好苗子給毀了,那罪過就大了。
「這是實話,咱們演員的本職工作就是演戲,國產電影的出路那是上級領導要琢磨的事,想那麼多沒用。」葛優不緊不慢地說道,「其實,這事應該問小林,他寫個本子在香港票房過三千萬,這要是在國內還得了。」
「別拿我說事啊,香港和內地的市場不一樣,商業片的票房都那麼高。」林子軒解釋道。
「那片子我看了,不能說是商業,挺好一故事。」葛優評價道,「咱們國內就需要這種觀眾愛看,又有意思的片子,這樣的片子多了,市場不就有了。」
葛優年前剛拿過電視金鶯獎的最佳男主角,過了一個年又要拿電影金牛獎最佳男主角了。
雖然還沒有確定,但和其他片子的提名演員相比,葛優的勝算很大。
再說了,不能給《大撒把》五個提名,最後一個都沒撈著吧,大家把希望放在葛優身上。
兩年前,葛優憑著《頑主》獲得金牛獎最佳男配角的提名,最後沒能獲獎,這一次直接拿男主角,他現在挺放鬆,拿獎這種事,拿的多了,也就習慣了。
六個人在火車上閒聊,睡了一覺,就來到了花城。
這時候的花城,不冷不熱,溫度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