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頁

2023-09-22 02:24:56 作者: 漫漫行
    「剩下的那些糧食呢?」薛夷光問道,除了賑災款外還有不少糧食呢。

    「全都被陳大人賣給了燕雲的糧商和鄉紳。」師爺說道:「因為陳大人買糧的錢本來就不低,所以糧商們便紛紛漲價,這糧食的價錢比平常漲了足足兩倍,所以百姓也就更加買不起糧食了。」

    「我記得陛下初年時還曾讚譽燕雲布政使陳清和清正廉明,如今看來……」倒是成了笑話了,最後幾個字薛夷光沒有說,畢竟對皇室的影響不好,但是這確實是個笑話。

    昔年最有名的廉政之臣,卻成了最大的貪污腐敗之人,這是笑話,也是悲哀。

    「陳大人年紀越來越大,前半生清正廉潔,一點錢財都沒有,頗為清苦,只靠著妻子的嫁妝過日子,這年紀越大,覺得自己給兒孫留不下什麼財產,所以才想著貪腐吧。」師爺多少是知道一些這位布政使的想法的,因為他隨著呂縣令進進出出陳府這麼多次,多少知道一些內情。

    薛夷光聽到這話,嘴角只剩下苦笑,陳清和的問題說明了什麼?堂堂官員要靠著自己妻子的嫁妝過日子,所以才家中抬不起頭,年紀大了覺得自己為朝廷貢獻一生,所以就心安理得的貪腐起來,想著為子孫留家產,前半生想得是百姓,後半生想得是子孫,這應該怎麼說呢?說是人之常情,但那些受苦的百姓的冤屈去哪裡訴苦!

    但一位朝廷大員卻要靠著妻子的嫁妝度日,朝廷又對得起陳清和嗎?

    所以她說,大魏的朝廷制度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問題,想要改變官員的貪腐問題,官員本身的思想道德是一方面,朝廷的制度也是一方面,如果一個官員來生活都成問題,那他又怎麼可能會清正廉潔?

    高薪養廉,這是有道理的。

    還有之前這位師爺說得陳清和出身寒門的問題,他們一直都在說世家對朝廷的危害有多大,但是事情總是有兩面性的。比如大部分權貴之家出身的官員,他們祖上傳下來的家產就足夠他們花銷了,所以他們用不到去貪腐,這也就造成了很多出身權貴家庭的官員在貪腐問題上要比寒門子弟輕很多,不是說這些人不貪,只是程度要輕。

    世家其實也都是一步步建立起來的,很多世家一開始也都是寒門出身,像現在的寒門子弟一樣去貪,去斂財,但是他們只需要貪一代或者是兩代,之後他們的日子富裕了,只需要慢慢積累財富,這個時候他們也有了名望,就會愛惜自己的羽毛,家中子弟不再貪污。

    而現在的寒門官員正在走著世家最開始走的路,每一個寒門出身的官員,也許在一開始想著去對抗世家,痛恨世家,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他們就會開始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家族傳承下去成為新的世家,就這樣舊的世家落寞,新的世家興起,世家永遠都不會消滅。

    關於世家的問題,薛夷光覺得她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對於貪污的問題,薛夷光覺得高薪養廉是最好的辦法。

    之後這位師爺又交代了呂縣令和陳清和的信件往來和帳簿等證據,薛夷光連夜寫信給太子,一是對廉政問題闡述自己的想法,希望大魏改革弊政,二就是對陳清和的問題做出說明,她雖然是監察御史,但官職太低,無法清查一個二品大員,這個還需要朝廷另派人前來才可以。

    「將這封信五百里加急送往東宮,面交太子殿下。」薛夷光將信件交給欽察衛隊的校尉道。

    第181章 妾室

    當日晚上薛夷光是在華慶縣的縣衙中落腳的, 華慶縣衙中原本住著的呂縣令的妻妾兒女都已經被薛夷光圈禁起來,而且她讓人對整個縣衙進行了清查,不查不知道, 這一查著實讓薛夷光震驚了, 就這樣一個小小的華慶縣縣令家中居然有錢五萬貫和三萬兩白銀。

    這讓薛夷光忍不住想起前世有一句極為諷刺官場的話, 叫作「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 這話薛夷光原本只以為是誇張, 如今看來, 這說得確實是真的。華慶縣不算是富庶的縣, 甚至在江南都算得上是貧窮,這樣的一個縣令卻能有這麼多的銀錢,薛夷光只覺得諷刺和悲哀。

    安國公夫人也看出了今日女兒心情很不好,她只覺得心疼,但心中又驕傲。晚上的時候,安國公夫人親自燉了一碗靜心湯送到薛夷光的房間。

    薛夷光看到是安國公夫人,趕緊放下手中的筆,笑著道:「阿娘怎麼還不休息?」

    「我來看看你。」安國公夫人將靜心湯放在薛夷光面前,給女兒盛了一碗道:「這個靜心湯是用龍眼肉和川芎熬製的,最是靜心安神,我看你今日愁眉不解,所以給你燉了一碗湯, 你喝下好入眠。」

    薛夷光聽後, 心中微暖,安國公夫人是特別細心和體貼的母親, 「您一天舟車勞頓, 別為我操勞了, 我沒事,您還是要早些休息。」說完後薛夷光將靜心湯一分為二,笑道;「這湯我和阿娘一人一半,咱們喝了後都能睡個好覺。」

    安國公夫人看到女兒貼心的舉動,也不推辭,接過女兒遞給自己的靜心湯,和女兒一起飲用後,想到今日的事情,對著女兒道:「有些話阿娘還是想要和你說說。這人總是會變,就像男女之情一樣,成婚前的海誓山盟,成婚後也許就被拋諸腦後,納妾通房好不快活,這做官也是一樣,有些學子年輕時意氣風發,誓要做個為民請命的好官,有的人也確實做了,做了一年兩年三年,也有的做了五年六年,有的甚至做了幾十年,就如同布政使陳清和一樣,但是最後他們中很多人都會變,有的是心變了,有的是向現實低頭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