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頁

2023-09-21 12:50:57 作者: 百里流川
    初一這天各家出去走動,老陳家的幾個小娃娃收到了不少拜年紅包,雖說只有一兩毛,但這也是一片心意嘛。

    吳氏和劉翠萍知曉後,臉上的笑意更是越發燦爛了。

    到了初二,大嫂二嫂都回娘家去了,出門的時候拎滿了東西。

    以前條件不好,回娘家就是一把掛麵、一斤白糖,用現在的眼光看,簡陋得很。

    如今條件好了,肯定要置辦好一點,肥肉是必備的,但簇新大棉襖得有吧,麥乳精得拿兩桶吧,還有滬市大白兔來一袋,文君酒來一瓶唄,小康煙來一包唄。

    這些東西都是用網兜子裝的,提著走在路上,路人們看得一清二楚,很是羨慕不已。

    兩位嫂子在娘家的地位那更是水漲船高,從前說話趾高氣昂的嫂嫂們更是對她們和氣得不行。娘家人們還想留嫂子們住一晚,但被拒了,因為陳抗美今天要回娘家。

    一年在外,也就年底的時候能見面,哪能錯過?

    陳抗美一家也想見哥嫂子侄們,特意沒走,要留宿。

    吃晚飯的時候,陳愛學看著家裡三世同堂、豐衣足食的場面,主動拿出相機。

    「趁著人齊了,咱們拍個全家福吧。」

    「好。」

    拍完以後,李秋月才嘆氣,「也不知道柱子在哪呢?家裡人都齊了,就差他一個。」

    眾人這才意識到柱子還沒回來呢。

    這幾年柱子一直在外頭,還真沒在家過幾次年,家裡便漸漸習慣了他不回來過年。只是李秋月作為他的親娘,到底比旁人更掛念幾分,又聽到全家福幾個字眼,難免多了些傷感。

    吳氏想到自己生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結果老了後一個都不在身邊,只有自己和老頭子相互扶持著過日子,也倍感悵惘。

    「孩子長大了,總是要離開父母的,你要習慣。尤其是柱子,教練說他年紀小,運動生涯長著,以後要經常出國呢。」

    去年十二月,亞運會結束後,家裡收到了柱子的最新消息,是從省裡頭傳下來的。

    柱子雖然沒能獲得獎牌,但成績很亮眼,得了第四名,在這個項目上打破了從前的國人記錄。再練兩年,肯定有沖金的希望。

    所以上頭給了嘉獎,一層層的傳下來。

    家裡面既覺得驕傲,又擔心孩子小小年紀就在外頭東奔西跑,吃苦受累。真是叫人甜蜜的擔憂。

    劉翠萍看著自己的大女兒,現在上初中了,性子比小時候越發沉穩,不像從前那麼黏著自己,總感覺母女間沒那麼親了,心下亦是覺得失落,跟著嘆了口氣。

    這好端端的團圓飯,本來還喜氣洋洋的,咋忽然間就變得這麼低沉呢?

    陳老爹瞪了一眼吳氏,吳氏深覺委屈,這不是話趕話說到了嘛?再說了她也是好意勸大兒媳,哪知道兒媳們那麼感性?

    切,到底是年輕人。

    林若雲瞧著爹娘的眉眼官司,趕緊給兩人倒了一杯可樂,「爹娘,這一杯敬您二位,把愛學兄弟幾個拉扯大,你們辛苦了!」

    有了林若雲這個開頭,其餘人也跟著舉杯敬謝,先前那兩股奇怪的氣氛徹底被衝散。

    初五以後,過年的熱鬧勁漸漸消退,家裡人繼續忙著收拾新房子。

    村里人不怎麼忙,也愛來陳家,一部分是為了交好陳家兩兄弟好出去打工,一部分是婦孺老幼,婦孺是來跟吳氏交流養豬經驗的,小孩子們則是來蹭電視看的。

    元宵節前,新房全部裝修好,但依然不能搬進去,要通風散味,估計秋收後能搬。

    儘管看不到裡面的樣子,但它的外觀就足夠驚艷。三層高的小洋房,白淨的瓷磚,太照在上面金光閃閃的,是村里獨一份的風頭。

    林若雲出門摘個菜,兜個風,都能收一大群人的羨慕。

    過完元宵節,陳家辦了一回流水宴,答謝鄉親們在建房一事上的幫助,又給各家發了一包煙一條毛巾。

    同時,也召集了一批准備南下打工的年輕人。

    正月二十,陳家兩兄弟帶著家人和隊上的鄉親們南下打工了。

    林若雲和陳愛學也回學校了。

    這學期兩人的課程不多,主要還是幫著老師完成項目,同時也要思考畢業論文的方向和選題。

    有句話叫時勢造英雄,得益於此,林若雲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畢業論文方向。

    第109章

    四月份, 一篇標題為《新時代企業家的歌》的文章登上了《群眾日報》的頭條。這篇報導主要是轉載浙省的一篇採訪稿,介紹的是當地一位鄉鎮企業廠長的事跡。[1]

    這位步廠長叫原先是鄉鎮裁縫合作社的社員, 後來被選為廠長, 便開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

    他在廠里的名聲並不好,因為他太「專橫」,打破了工廠員工的鐵飯碗——開除了職工。其次, 他還提出了獎金「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的原則,損害了部分員工的利益。

    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製衣廠長挨罵越多, 廠子的效益越好。

    原來步廠長搞的這些改革, 提升了工廠的生產效率、生產質量, 使得他們的產品在市面上及其受歡迎,商品供不應求。

    廠子的資產更是從原來的幾萬塊, 擴張到幾百萬。

    省報的記者發現了這個事,便主動採訪這位廠長。經過一段時間後, 這份報導被轉載到《群眾日報》上, 此後被D報系統多次轉發宣傳。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