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3頁

2023-09-21 01:09:24 作者: 猶似
    她之前倒是沒算這筆帳。

    黃文獻點頭:「旱災是災難,也是機遇,借著「國策」,大肆發展蠶業,與蠶業相關的絲、織、印、染、裁、繡等等,幾乎能帶動整個北境,柞蠶絲是軍需,需求量大,絲綢可以遠銷海外各國,取換他國的特色物品,及食糧、香料、藥材等等。」

    虞幼窈注意到,黃文獻是主張將大周朝的絲綢遠銷他國,換取他國資源,如此一來就能避免,大肆發展養蠶,導致糧產降低,物資缺乏的境況。

    也杜絕了北境過度商化,導致商比民貴,民比商賤,商人反過來欺壓百姓,生產力降低,糧產降低。

    確實是深謀遠慮。

    她之前憂心的問題,也都考慮進去了。

    黃文獻又道:「番薯產量高,也賤活,少許的田地,就能收穫大量的糧食,在自給自足的情況下,大力發展蠶業,大有可為。」

    若韶懿郡主沒能種出番薯,那麼北境首先保證的是糧產,但北境地廣人稀,糧食產量低,就需要調動大部分人去耕種,以保證出產的糧食,能養活當地的百姓,甚至是軍需,就沒有人手去養蠶了,發展商業了。

    說白了,北境的發展都是建立在番薯的基礎上。

    包括收容流民,安置流民,推行國策,甚至是後來與士紳們交鋒,番薯都是幽軍無往不利的底氣。

    黃文獻這一席話,是攏括了北境未來的發展趨勢。

    虞幼窈心中有底了:「照你的意思,遼東一帶若要引進外來商賈,要優先和絲綢、糧產相關的行當?」

    外來商賈,多是衝著她和殷懷璽來的,不少商賈帶了大批物資過來與官府接洽,甚至還通過官府,給她和殷懷璽送了「孝敬」,朝廷頒發了國策,大批的物資湧向了北境,官府不敢擅作主張,需要她和殷懷璽來周全。

    但北境發展未明,商賈們的示好還需謹慎處之。

    白占好處的事,她和殷懷璽都做不出來。

    第823章 弊患

    黃文獻道:「是也不是,人口是發展的先決條件,北境人口增多,各種物資消耗也會增多,對商人來說,這就是商機。」

    他頓了一下話,又說:「北境有兩條向外輸出的商道,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這其中的龐大利潤,令各地的商人更是削尖了腦袋,賭上了身家,也想摻合一腳,引進財力雄厚、渠道廣的商賈,也很有必要,這是牽制、甚至是削弱士紳的大好機會。」

    敢摻合茶馬古道,絲綢之路的生意人,本身就已經備具了和士紳相爭的資本。

    之前礙於商幫勢力太大,插足不進,如今朝廷頒發了國策,他們打著「賑濟災民」、「推行國策」的一應旗號,攜著物資過來,首先韶懿郡主和武穆王,就要承這一份情,相當於給自己找了強有力的靠山。

    賑濟災民的大好名聲,就是他們立足的名望和基礎人脈,足夠他們頂著商幫的壓力,在北境打開局面。

    虞幼窈點頭:「看來朝廷頒發了「國策」,也算徹底打開了北境固步自封的局面,迎新了新的發展契機。」

    黃文獻深以為然,又道:「不過大力發展經濟有利有弊,要保證外來商賈與武穆王府和北境發展利益一致,那麼我們在其中就要占有一定的主動權,絕不能將主動權,交到外來商賈手裡,萬一外來商賈與當地士紳勾連,反而變本加厲。」

    就好比,武穆王將最好的養蠶場留給了小王妃,並且讓她獨占了一百萬畝山林,她和當地散戶聯合、外來商賈、當地士紳,三方各為利益,形成了良好競爭和制衡局面,一旦哪一方想要打破這一局面,都過不去她這一關。

    包括連城、丹東、遼東山脈一帶主要蠶地區,她幾乎都摻了一腳。

    她成了操控全局的人,代表的也是武穆王及北境的利益。

    虞幼窈點頭:「你考慮的很周全。」

    黃文獻話鋒一轉:「我聽聞,謝府的生意領域涉足很廣,北境未來的發展前程,少不了謝府從中出力,便有勞郡主為末將引見一二。」

    身為武穆王麾下的軍師,還有功名在身,他想要見謝府的人,並不需要虞幼窈引見,直接派人下了貼子,謝府就得乖乖攜上厚禮,畢恭畢敬地親自登門請見。

    可見是給足了虞幼窈的面子。

    虞幼窈明白他的意思,想要在商業領域掌握一定的主動權,與財力雄厚,渠道龐大的謝府合作,是不二之選。

    黃文獻是衝著謝府來的,於是笑道:「也不是什麼大事,我大舅就下榻在驛站里,命人過去通傳一聲,便直接讓他過來便是。」

    黃文獻口口聲聲以「末將」自居,可軍師在軍中地位超然,直接受命於軍中首將,他對謝府禮遇,謝府卻還要守尊卑禮法。

    「多謝郡主。」黃文獻雖然是讀書人,卻是上過戰場,有些不拘小節,倒不是很在意尊卑禮數。

    他也特意了解過,謝府行事豁達、正派,與他脾性相合,自然要另眼相待。

    謝府雄厚的財力,龐大的渠道,又有和小王妃這一層關係在,這都是他們分化士紳利益,削弱士紳勢力的有力籌碼,更是發展北境的基石。

    這樣看來,謝府對北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便是禮遇一些,也是理所當然。

    比起那些虛頭巴腦的禮數,黃文獻這個人,更看重實際。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