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頁

2023-09-21 01:09:24 作者: 猶似
    原本北方旱災一事,是由內閣首輔虞宗慎主理,戶部也一直在做準備,但因為祖母去世,虞宗慎丁憂在家,內閣一應事宜,都由幾位次輔協同主理,主事的人多了,聲音就多了,意見不同統一,事精就多了。

    內閣明爭暗鬥,互相傾軋,真正能為民,肯為民者少,虞宗慎的離開,給了閣臣們攬權的機會,原訂八月底的賑災,一再推遲,拖延。

    也因為北方大部分最偏遠,最貧苦的地區是在武穆王治下,鎮守北境的五十萬幽軍是威懾,更是震懾。

    第738章 用心之深

    早兩年周厲王一案,北地血流成河,所以北地至今還算安穩,小股騷亂、動亂在所難免,但像浙江那樣的暴亂,卻還沒有。

    可那些爭權奪利的權臣們,難道就不知道,賑災一事每推遲一柱香、半個時辰、一個時辰、甚至是一天,就有無數百姓,因為饑荒、寒冷而死去嗎?

    肯定是知道。

    只是不在意而已。

    送走了沈姑姑,虞幼窈疲憊地回到窕玉院。

    許嬤嬤連忙端來了熱藥。

    虞幼窈喝了藥,身上也暖和了不少。

    歇了不多會,殷懷璽聽到風聲過來了:「膽兒肥了,都敢明目張胆地試探朝廷。」

    虞幼窈抱著手爐,身上暖和了,人也有些睏倦:「也不全是為了試探朝廷,祖母將名下大部分私產都留給了我,也去衙門辦了契,留了存,但這些產業,經過了幾十年的經營,明面上和虞府分扯開來,可利益上,卻是牽扯不斷,既然決心歸了母族,便也趁機將一切利益上的牽扯一併斬去,免得將來橫生事端。」

    祖母去世之後,她就交代周永禾著手處理這事。

    殷懷璽點點頭,見她精神不大好,心疼得一抽一抽地,折騰了幾個月,虞幼窈身心俱疲,心力交瘁,終究還是虧了身子。

    因此,一場猝不及防的冬寒,就染上了病症,這身子還得去了泉州之後,遠離京中是非紛憂,才能慢慢地養好。

    虞幼窈輕嘆一聲:「祖母也一直牽掛北方旱災,以她的名義捐助一二,也算是替祖母盡一盡心,積一積陰德,祖母臨終前沒提虞府,也沒提族裡,但我知道,她心裡肯定還是有些牽掛,將她的產業捐助了,得名得利的是虞府和族裡,也算慰表安慰。」

    她幫助族裡修祠堂,擴建族學,也有這方面的考量。

    殷懷璽握了握她的手,手上還算熱乎,只是手心帶了濕氣,這是勞神傷血的表症:「老夫人生前為了虞府,為了族裡,周全了大半生,死後還為族裡謀了一座碑坊,惠及族人,她大約最放心不下的還是你,更希望自己名下的產業,能帶給你更優渥的將來。」

    虞幼窈搖搖頭:「祖母為我準備了一批嫁妝,整整二百六十四抬。」

    嫁女兒,雖然是嫁妝越多越好,但也有一定的規制。

    二百六十四抬肯定是逾越了規制。

    但是,疼愛女兒的人家,將提前一天將一些東西抬進夫家,俗稱「安家」,便是再多也使得,剩下的東西,才會隨著女兒一起進夫家。

    殷懷璽倏然覺得,他是不是也該早些將聘禮準備上了?!

    虞幼窈不知他心中所想,繼續道:「光是一座千工拔步床,就已經價值連城了,用得都是最好的沉香木,最上等的水沉香不沉於水,需要上百年,甚至更久才能成料,因此十分稀少,大多都是用來入藥,祖母是從我一出生,就開始一點一點地搜羅水沉香的木料,尋了京裡頭最巧的工匠,花了十幾年,還沒有完全打造完成。」

    照現在的完成進度,估計還得一兩年,剛好在她及笄之後。

    可見用心之深。

    殷懷璽瞭然了,大戶人家嫁女兒,只有在家裡特別受寵的姐兒,才會陪嫁床物,而陪嫁的床物,用料也是十分講究,不是好料都是拿不出手的,最好的就數黃楊木和水沉香,紫檀、黃花梨等稍遜一籌。

    也不是哪家,都陪嫁得起千工拔步床。

    更何況,還是水沉香木製。

    大周朝的床式,有榻、羅漢床、架子床、拔步床幾種,其中千步拔步床,是大型床,工藝最為複雜。

    它是床,更是一座美輪美煥的小房子,又叫「八步床」,床屋裡能行八步之大。

    一座千工拔步床,少則三五年功成,多則上十年,最好的千工拔步床要十數年之久。

    點點滴滴都虞老夫人的愛護之心!

    殷懷璽輕嘆一聲,也怨不得,虞老夫人都走了一個多月,虞幼窈心裡始終放不下,時常夜夢祖母,以致於,連身體也受了罪,便是用了藥,好得也很慢。

    虞幼窈道:「這些是以嫁妝的名義抬進了窕玉院,不管是虞府,還是族裡,沒得動用姐兒嫁妝的道理,得了這麼多好處,再多了難免貪心。」

    殷懷璽點頭:「話雖如此,但世間瞧不透,看不穿之人,還在多數,得了一時之利,卻是後患無窮。」

    比如虞老夫人。

    虞宗慎當年,得了謝府全力攘助,開了海禁,虞老夫人見謝府得了朝廷表彰,又豪富,生了貪念,得寸還要進尺。

    虞幼窈仿佛與他心有靈犀一般,也想到了祖母當年作為:「為人處事,當適可而止,不可得寸進尺,就算得了尺,也要放了寸,寸和尺都要,難免失之涵量,得不償失。」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