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2023-09-20 15:17:24 作者: 晨曉茉莉
    「這文曲星教文曲星,不就是正理嗎?」

    「等將來我家二郎考了狀元,也做了官,也能提拔親家呢,和陳舉人也相互照應!」

    劉玉真:「……」文曲星有兩個的嗎?

    「這也不能讓我兒收他為徒啊!」家裡的人許是被陳世文囑咐過,張氏絲毫不鬆口,「這是萬萬不能的,你家二郎讀書好,就讓他寫文章來,給我兒看看,指點兩回也就是了。」

    「這怎麼能行,」楊太太大驚失色,「這指點和拜師哪能一樣呢?何太太你可是答應了我們家定是能讓我家二郎拜陳舉人為師的,不然我們也不會這麼快就定下親事!」

    一屋子的人頓時就看著姑太太陳桂花,看得她坐立不安,坐在她身邊的二女兒更是神情緊張。

    「呵呵,這,這要商量商量,商量商量,」陳桂花貼近了楊太太小聲說道:「我那侄兒最孝順不過的,晚些我和我爹商量商量定能成。」

    楊太太面色稍緩。

    張氏也低聲和劉玉真商量,「老三媳婦啊,你說這叫什麼事,他姑母瞧著楊家富貴,一聽那媒人說就同意了,也不想想老三是她何家的兒子嗎會聽她的話?」

    絮絮叨叨的抱怨了一通。

    劉玉真這才明白前因後果,從她昨日理的帖子來看,那些想要拜師的人絡繹不絕,不過都被陳世文拒絕了,楊家估計也是其中一個。不過楊家有個適婚的兒子,於是瞧上了在隔壁鎮上有座酒樓的何家,想要通過結親達成目的。

    楊家在縣城開綢緞莊的,縣上及周邊鎮上合起來共有三家鋪子,楊家大郎也正讀書,準備著明年下場,陳桂花特地找人去他那書塾打聽過的,據說是個能中秀才的。

    人也好,沒什麼不良嗜好。

    於是陳桂花就動心了,覺得這是千載難逢的好婚事。

    兩家人一拍即合,陳桂花拍著胸脯保證能讓楊家二郎拜入侄兒門下,但是楊家也不是個蠢的,提出要先拜師才能下定,於是就有這麼一出。

    劉玉真啼笑皆非。

    這楊家和何家議親,竟把陳世文給扯進來了,難怪前些日子上門的媒婆說想嫁入坡下村如今沒有田地陪嫁都不行了,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這件事還得讓陳世文處理才行,也不知道他那邊如何了。

    另一頭,陳世文在收到桂枝的稟報後站起了身子,他原本的打算是宴席前再回去的,不過是表妹的未來婆家不必如何慎重,但桂枝這麼一說他頓時便坐不住了,整了整衣裳走出了書房。

    他先去了正廳,招待何姑父何表弟以及楊家父子的地方,這裡沒有劍拔弩張相反還十分融洽。何姑父和楊老爺都是生意人,和陳老太爺,陳父談天說地的聊得正歡,楊家大郎也是個活絡的,和不善言辭的陳世誠也能說上幾句話,期間還不忘照顧著何小表弟。

    陳世文一進門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楊老爺笑呵呵地站了起來,拱手道:「陳舉人,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啊,自上回遠遠的瞧見陳舉人還是您中舉後從省城回來去縣衙那會兒,當時整個縣城都轟動了。」

    陳世文也回禮,「楊老爺言重了,在下忙著溫習功課來晚了,還望恕罪。」

    楊老爺受寵若驚,連忙又回禮,「科舉要緊,科舉要緊,我們如今就是親家了,這回上門就是認認門,認認門呵呵。」

    「快,大郎這就是你一直仰慕的陳舉人,快快過來拜見!」

    「陳舉人這就是我那不成器的大兒子了,在縣城的書塾念書預備著明年下場,今日帶來聆聽您的教誨,若能學得您的萬一啊就是咱們的福分了。」

    楊家大郎剛才還是一副侃侃其談的模樣,如今站在陳世文面前卻有幾分拘謹,作揖道:「學生楊育成見過陳舉人。」

    「不必多禮,」陳世文將他扶了起來,「我也不過比你痴長几歲,多學了幾年罷了,當不得如此讚譽。」

    見過禮之後幾人分坐了兩邊。

    陳世文隨口對著楊大郎考較了幾句,知曉這是個下過苦工的,臉上頓時柔和了幾分,再問了一遍經義見他答得毫無章法頓時微微皺眉。

    楊大郎在陳世文嚴厲的目光下說得越發磕絆,好不容易斷斷續續說完了臉上都冒出了一層汗珠。

    「陳,陳舉人,」一整個廳的人都關注著他們兩個,其中又以楊老爺最為關切,見這樣的情形頓時嚇了一跳,忙問道:「我兒這是……這是……」

    陳世文不答,反問道:「適才聽楊老爺您說令郎預備著明年下場?」

    「是是是。」楊老爺連忙回答。

    「我剛剛考較了幾句,發現令郎對於四書還是熟的,詩也做得不錯,但是……」在楊老爺和楊大郎殷切的目光下陳世文斟酌著說道:「但是他對於四書只是通讀背誦,並未融會貫通,這樣恐怕……」

    楊老爺和楊大郎臉色都白了,忙追問道:「如何?」

    「如今科舉越發的注重經義策論,令郎卻一竅不通,能否考中秀才,難說啊。」這倒是實話,陳世文並沒有欺騙他們,和前朝以及今朝初立時的「以詩取士」不同,如今的朝廷更注重官員的做事能力,總體而言做了大官的都是在某方面有所建樹的。

    純粹的詩才越發的少。

    但民間由於千百年的經驗以及某些頑固不化的老秀才、老童生、老舉人等還是教導出了好些適應不了如今科舉規則的讀書人,他們不學經義、不學策論、不講實際,紛紛在科舉這道大門下折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