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頁

2023-09-19 18:44:42 作者: 千年書一桐
    可目前農村的現狀卻很是堪憂,因為為了生活,大部分的父母都離鄉背井地出去打工,把自己的孩子丟在家裡,一年也難得見一次面,條件好一點有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幫著照看一下,條件不好的就任由孩子自生自滅了,就跟金珠的前身楊金珠家一樣。

    而所謂的照看也不過就是給孩子們一口飯吃一件衣服穿,別的為人處世方面也幫不上什麼忙,就像周水仙對金杏和金寶一樣。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也有黎想這個個別案例,他就是麻婆一手帶大的。只是像他這樣的畢竟只是少數。

    金珠曾經從網上查過一個數據,目前像他們這樣的留守兒童全國保守點估計大約有六千萬,這個數字是相當龐大的,因為她知道,開元盛世的時候,整個大唐的人口也才剛五千萬出頭,而金珠所屬的那個朝代就更少了。整個國家的人口不足千萬。

    這就是說。現在沒有父母看管的孩子比整個開元盛世的大唐人口還多了一千萬,這麼多的孩子沒有父母的教導和關愛,很難說成長的過程中不會長歪。

    保守一點估計。按照十分之一的比例長歪了這個數目也是驚人的,對社會的危害也不容小覷。

    再樂觀一點估計,按照十分之一的人能成才,也就是說。還剩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會平平庸庸地的長大,學不好。也學不壞。

    這個數據也同樣是驚人的。

    因為社會的進步不僅僅是需要科技的進步,更需要人的進步,如果絕大部分的人仍是一代重複一代地放羊、掙錢、結婚、生娃、再放羊地循環,這個社會還有希望嗎?

    不說別的。就拿楊家寨來說,他們一個村子裡當初念小學時還有三十多個人,可後來到鎮裡念書的有十一個。再後來到縣城來念書也僅僅只有五個,而這五個裡面包括了金珠這個古人也包括了楊琴和楊靜這兩個非留守兒童。其他的那些不是去打工了就是在家帶孩子或者是等著嫁人,然後再讓他們的子女重複他們的生活。

    可是人的進步需要什麼呢?

    需要教育,需要關愛。

    於是,金珠在文章的末尾引用了一段孟母三遷的故事,古代的一個窮寡婦為了孩子的成長都能不斷地搬家為孩子創造好一點的人文環境,現代的父母為什麼做不到呢?

    是做不到還是不想做?

    當然,這個責任也不能僅僅歸結於父母,它跟這個社會結構、社會福利、社會權益、制度等多方面都有關聯,這就需要整個社會的努力了。

    交完卷出來,金珠看到等候在考場外的王能達,把自己的開篇立意講了一下,王能達點點頭,也沒多說什麼。

    能進這個考場的都不是一般人,而閱卷的老師也不是一般人,是幾大高校的知名教授,所以他擔心自己的評斷會誤導了金珠。

    「算了,不說了,反正也結束了,下午我們出去轉轉。」金珠笑著抬起了頭,眯著眼看了看天上的大太陽。

    這是她第一次來魔都,聽說這是國內最時尚、最繁華的大城市,當年可是號稱什麼十里洋場的,可惜金珠住在校園裡,體會不深。

    王能達聽了剛要答應金珠,便看見了康馨和施夢渝向金珠走來,笑著說:「恐怕又不用我陪你了。」

    「別,我和她不是一類人,還是我們兩個去吧,昨天我已經請過他們了。」金珠並不想跟康馨接觸多了,畢竟這一世她的身份跟他們真的不在一個層次上。

    「你明白這點就好。這小姑娘看著倒是還算純良,要不然也不會一直對你念念不忘的,只怕她不會輕易放你走。」王能達說完笑了笑。

    他對康馨的印象還算不錯,上次在帝都的時候雖然輸了,可卻輸得很磊落,最後還主動擁抱了一下金珠,就是不知她這次和金珠對上了,到底會花落誰家?

    正想著這個時,只見康馨走過來了,果然一見面不由分說便拉著金珠說是要請她吃飯,「昨天是你請的,今天該我了,不許推辭,在帝都的時候我就說了要請你,都追了你一年了。」

    「這樣吧,天也熱,不如我們就在學校吃點好了。」金珠見推不出去,只好退而求其次。

    「不成,地方我們都想好了,出去就能打車,吃完飯我們好好逛逛。」施夢渝說。

    「你們逛去吧,我和我老師去逛逛,我昨晚已經把老師一個人丟下了,今天再丟下就有些說不過了。」金珠忙把王能達拉出來當擋箭牌。

    這時,李睿釗和崔甦也來了,聽見金珠的話,李睿釗拉了拉康馨,笑著說:「你就別勉強人家了,你想去的地方人家未必想去。」

    李睿釗說的也是實話,他雖然不太清楚金珠現在的經濟狀況,但是金珠出身農村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且他們第一次見到金珠姐妹幾個時,姐妹幾個還在田家寨賣東西討生活,就算現在金柳出來掙錢了,可她連一個三線的明星都算不上,廣告的代言費也不會太多,所以金珠家的狀況目前也僅僅應該只是脫貧而已。

    當然,李睿釗並不清楚金珠的本事,他只是根據金柳的收入大致推算出來的。

    所以不管是家世出身上還是在經濟上,金珠都不是他們這個圈子的人,在帝都的時候他就發現了一點,金珠並不願意跟他們打交道,大概也是看清了自己的身份和處境,有了自知之明,所以才會一再地推辭。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