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頁

2023-09-19 17:12:15 作者: 桃籽兒
    她當時覺得這個禮物又有心意又很貴重,總應當是沒什麼問題的了,但他收到的時候卻並未有多麼高興,還訓她、說她鋪張,讓她以後都不要再給他買什麼禮物。

    她當時有點難過,覺得他不領情,事後才反應過來他是不想讓她的辛苦錢白花,而且他這人有點奇怪,似乎總覺得他為她花銀子是天經地義的,而一旦倒過來他就不太舒服。

    那是一種沈西泠至今都不太能明白的心思。

    她雖然不明白,但也無意跟他對著幹,見他不喜歡她送禮物,她後來也就都沒再送過了,只是有意在他生辰時用點別的小心思來逗趣兒,以讓這個總是很辛苦的人能得片刻的歇息。

    這些心思都是不足與人道的,此時逢他問,沈西泠只是彎起眼睛輕輕地答:「這次出去途徑蘇州,聽聞那裡的湖蟹有盛名,就繞路去買了幾隻;回來的時候怕蟹死了不新鮮,一路養著的。」

    她眨了眨眼,說:「我想著,要拿回來給公子嘗嘗。」

    蘇州的湖蟹齊嬰並非沒有吃過,但他這人在飲食上一向清淡,對這樣的至味也不貪嘴,當初其實並不覺得有多麼好吃。只是如今沈西泠一雙眼睛亮亮地瞅著他,一副等著他誇獎的神情,他便心頭又軟了軟,眼中笑意更濃,說:「嗯,許久沒吃過了,倒有些想念。」

    她聽言果然開心起來,連眼角都帶著笑意。

    他看了她一眼,神態溫和,問:「方才在花廳的時候怎麼不一起吃?」

    沈西泠聽言愣了一下,隨後看了他一眼,沒有說話。

    本來是該把蒸蟹一道端上去的,只是她知道那時堂上除了他們,必然還有其他人,而她……想跟他單獨待一會兒。

    她有半月沒見他了。

    她想他了。

    她沒將這些話說出口,只是她的沉默在此時反而顯得更有味道,齊嬰從她遞過來的那個眼神里看見隱隱約約的微妙情愫,比她小時候更加不可言傳了,就像一株金線草一般淺淺地纏繞在他心上,霎時心底里便有種微微異樣的感受生發出來,小小的酥麻。

    他想,也許今夜青竹往酒里兌的水不夠多,他的確有點醉了。

    齊嬰咳嗽了一聲,將心中那些異樣的感覺揮散,隨後把話岔開,問她道:「這次出去可遇到了什麼麻煩?」

    這三年,沈西泠的生意可算是有大進益。

    她是從那個小布莊做起的。

    三年前她聽取了他的意見,並未立刻動盧掌柜,而是當先著手清除積壓的布匹,收攏回一筆不算薄的利潤,與此同時發現了新的商機。

    原本在布莊負責布匹染色的宋浩堂說來倒是個有見識的人,據說早年曾走南闖北,最遠曾到過關陝一帶。關陝通西域,天竺的白疊子最早便從那裡傳入,宋浩堂曾在那裡見過用白疊子織成的外域織物,用以冬日禦寒,效果遠優於桑麻,又比貂裘輕便實惠。

    只是此物從北方傳入,適宜種植的土地和天氣卻在南方,而這幾十年南北之間多有戰亂,此物流通不暢,至今也未在江左激起什麼水花,雖然也有商販倒賣,卻不成氣候,更談不上飛入尋常百姓家。

    沈西泠當時便覺得這是個機會,只是有兩件事頗為難辦:一是白疊子的種植如今在江左尚未推廣,二是這種織物的工藝如今還並不成熟。

    而這事盧掌柜竟恰好幫得上忙。

    他經營布莊多年,人脈比沈西泠想像得還要廣,恰好認識一位在閩廣一帶的田莊裡種植白疊子的商人,姓田。如今江左罕有人見過白疊子織物,田先生本以為是個商機,沒想到卻無人問津,幾乎全砸在手裡,後來正逢盧掌柜牽線,他大喜過望,同意以低於桑麻兩成的價錢將一批白疊子賣給沈西泠。

    那是沈西泠自己做的第一個決斷。

    說起來她這人也實在奇怪,明明是那樣溫柔文靜的性子,可是有時做起決定來卻異常果斷沉靜,而且大膽。

    她明明知道田先生的白疊子銷路不暢,也明明知道此舉有很大的風險,可還是將這回通過清理存貨好不容易收回的那筆銀子盡數花了,此外還從錢莊借了一筆數額不菲的銀子,將那批白疊子盡數買下,另還同田先生談了兩個條件:其一,白疊子運往建康產生的花銷由田先生承擔,其二,往後五年他賣給她的白疊子不可溢價。

    田先生那時面臨著血本無歸的窘境,儘管沈西泠提的條件甚為苛刻,可他也別無選擇,經過一番漫長的磋商後還是只能點頭答應,雙方於是一拍即合。

    沈西泠將白疊子織物工藝交給宋浩堂去鑽研,他夫人孟鶯鶯是個經驗豐富的繡娘,待瞧過了她丈夫四處搜羅來的白疊子織物後,歷時不久就摸索出了專門的織法,做出來的織品細膩漂亮,又甚為輕便,穿在身上很是舒適,而且保暖。

    當時正是秋季,但沈西泠思慮良久,還是決定將這批織物放在冬季推出去。

    這批織物質地極好,因料子的價錢壓得足夠低,是以成品也不貴,照理說應當是好賣的,但一個新鮮事物的推廣總是耗時甚久,沈西泠於是想起當初齊嬰教給她的東西:去思量人心。

    她於是故技重施,將當年清理積壓布匹的把戲拿出來又耍了一次,將白疊子織物與舊有的桑麻織物一同售賣,把兩文一串三文兩串七文五串的道理吃了個透,於是當年那批織物一推出去便被搶買一空,供不應求,在建康城中頗引發了一番轟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