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1頁
2023-09-19 02:22:48 作者: 魔性滄月
但是讙兜說試一下吧,沒有別的人選了。
於是帝堯讓共工試了一下,結果是『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
然後帝堯又問四岳。四岳也就是東南西北四個地區的軍政大臣,姑且認為四大總督吧,帝堯自己直轄中部,也就是『中國』地區。
四岳全部都推薦鯀去治水,然而帝堯卻也說不行,理由是鯀這個人『方命圮族』。
方命意思為不遵守命令。圮族意思為危害族人。
四岳也是說請試一下吧,帝堯答應了。
試的結果是「九載,績用弗成」,九年徒勞無功。
之後三苗正好也在叛亂,所以『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
儒家筆下,四罪就此而成。注意,這是史記里的四罪原因,而非現實。
我尋思,這不甩鍋嗎?共工被四罪,是因為治水無功?驩兜被四罪,是因為推薦擔保了共工,與之同罪?三苗不必說,蚩尤後裔,一直也沒融合完,經常鬧騰。鯀被四罪,在史記里也只是因為九年無功。
司馬遷高級黑啊,這不無能狂怒嗎……
以上,有很多很多文言文,我沒貼出來,出自《尚書》以及《史記》。
對此,我的評價是……毫無疑問,瞎編的。
上古之人的對話,後來人知道個錘子!
不過我們可以反推。司馬遷是基本照抄尚書,只不過孔子整理的尚書里,並沒有流放四罪的具體原因,只說舉薦啊,試一試啊,徒勞無功啊之類的。
其中關於帝堯,對於鯀的評價,是最早對於鯀這個人的評價。
「方命圮族」,這個評價很有意思,不聽命令,危害族人。
這恰好印證了山海經里的『不待帝命』。
所以別的什麼對話,聽個樂就行,僅供參考。但是那『方命』的評價,我們可以認可,因為山海經里也寫了。
也就是說,在春秋時期的人眼裡,帝堯很不喜歡鯀,認為鯀這個人喜歡不聽他的命令。
不聽領導命令,領導怎麼會委以重任?所以帝堯很不想讓鯀去治水。
但四岳都推薦鯀,讓他試試,所以帝堯很不情願地讓鯀去治水了,畢竟洪水滔天。
我們可以想像,帝堯自己不願意的人選,他怎麼可能全力支持呢?
關於鯀怎麼死的,屈原在《離騷》里提及了:『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夭乎羽之野』。
婞,倔強固執,不聽從。
直,這個不必翻譯了吧?意為不彎,引申為剛直。
就是直性子,我認為怎麼做,就怎麼做。我不要你以為,我要我以為。
婞直,就是頑固頂撞,不圓滑,剛烈直率,腦子不轉彎。
屈原這話的意思很明白:鯀這個人因為『婞直』而死,最終落得暴屍於羽山的荒郊野外。
這也正應了《山海經》里的:「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
還是那句話,我們以山海經為準,《尚書》、《離騷》雖然是東周時期的文獻,可既然在這個評價上,與山海經沒有出入,說明鯀在先秦時期,大家也都知道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孔子有政治目的,所以他寫鯀『不聽命令』,還不止,後面加上『危害族人』。後面果然害得全族流放,說明帝堯識人之明。孔子這是要襯托帝堯。
而屈原並沒有這方面的立場,他是寫出《天問》的人,對於一些玄奇、可疑的上古之時,抱有許多困惑,甚至質疑。
屈原直接在對鯀的人設性格上,沒有任何質疑,直接評價他因耿直不轉彎而死。
我們可以認為,這有很高的可信度,尤其是與山海經對應上了。
那麼,看到這裡,我想你們也已經梳理出歷史原貌了。
結合以上我解讀的所有線索,我已經明白鯀是怎麼死的了。
他性情耿直,頑固倔強。帝堯很嫌棄他,因為鯀總是固執己見,不聽他的命令。
天下都是帝堯的,他廣開言路,大家都可以推薦、建議,可最終下命令的人,一定得是帝堯。
而鯀這個人呢?不長腦子,只要他的建議,沒有被帝堯接受,鯀就會不等帝堯的命令,直接去做。
這種人,帝堯願意讓他領導百工就怪了,情商太低了,政治覺悟為零。
可想而知,鯀的治水,困難重重,帝堯根本不可能全力支持他。
沒有領導上級們的支持,沒有各方面的廣開綠燈,甚至可能還有人阻撓。
光憑鯀孤兒一般硬著頭皮去做,能做出什麼成績?
九年下來,鯀有一套堵、梳並用的理論,可完成度太低了。
黃河還是泛濫了,黃河總是泛濫,鯀已經預料到了洪水將至,堤壩根本支撐不了多久,小股的潰流,很快就會變成無數大股的洪流,下游百姓將陷入滔天洪水之中。
對此,他只能不停地加固堤壩,往水裡填土,他已經瘋狂了,瘋狂到根本不管什麼息壤不息壤的,帝之花園土,皇家莊園又如何?一樣給刨了填黃河!
洪水面前,一切資產皆不重要,唯人命大如天。
最後,他有沒有堵住那場洪水,我不知道。
也許他只是拖延了片刻,給大家撤離爭取時間。讓大家能夠逃到高處,山地丘陵上,躲避洪水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