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9頁
2023-09-19 02:22:48 作者: 魔性滄月
過了積石山以後,往哪流,我就不知道了,這裡沒寫,其實也不重要。
總之,這一段,就是介紹黃河上游的一小段走向,順帶介紹了大禹開鑿山路,疏通水道,篡改黃河。
以上,就是山海經對於大禹治水的一個片面記載。
山海經另一段文字,也佐證了這一點:「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大逢之山,河濟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積石。」
這段說積石山東邊有個先檻大逢山。黃河、濟水都流過它,海北浸潤著它。這間接證明,那裡的『海』正是青島湖。
關於大禹治水,山海經還有嗎?有。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朽塗之山,青水窮焉。有雲雨之山,有木名曰欒。禹攻雲雨。」
意思很簡單,有座朽塗山,青水流到它這就沒了。還有雲雨山,山上有欒木。大禹攻過雲雨山。
這個攻很有意思。
類似的記載還有。
《山海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
這段牽扯眾多,既有不周山,又有共工國,我以後單獨寫一章來解釋,這裡我姑且直接翻譯。
意思也很簡單:西北海外,大荒中,有個破缺的山,叫不周負子。有兩黃獸鎮守。還有一條河叫寒暑水,這條河西邊有座濕山,東邊有幕山。大禹攻過這些共工國的山。
這裡透露了兩個信息,一個是不周山地區,都屬於共工國。另一個就是禹攻過這裡的山。
無論是『禹攻雲雨山』,還是『禹攻共工國山』,其實跟之前的『禹導積石山』是一個意思。
就是描述大禹開山鑿路,疏通黃河。
山海經描述了鯀竊帝息壤,以湮洪水。
而對於禹的描述,卻是他『攻』一座座山。
也就是說:「鯀不通水性,嚴加堵塞,想要阻擋洪水,可人力如何與大自然相抗?最終失敗,而大禹深知堵不如疏的道理,採用開山導流的方式,宣洩黃河,治理洪水,得以成功。」
以上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禹治水的故事。
然而事實真就這麼簡單嗎?山海經里有更多的細節。
鯀並非不知道堵不如疏,《山海經·大荒北經》:「有榆山。有鯀攻程州之山。」
這裡明確寫了,鯀也『攻』過一些山。
鯀也是懂得開山鑿路,疏通洪水的。那為什麼他失敗了?而禹卻成功了呢?
我給大家說三個原因。
第一,經驗不足、能力有限。
鯀雖然也開山鑿路,但是他是先驅者,在他之前可能沒人這麼做過,最難莫過於第一人。
就像是廢除漢字,主張者無不是新文化先驅者。他們是為了給國家找出路,乃在茫然、混亂與外來衝擊之下開闢破局之路。
錯誤多,失誤多,是非常正常的。
山經里記載了那麼多山脈水系,都是禹整理的嗎?也不盡然,而是他的家族歷代所積攢的經驗。
秦始皇一統六國,也是奮六世之餘烈。連出六代明君,最終天大的功勞,落到了嬴政頭上。可這功勞百分之八十,得從秦孝公開始算起,代代疊加。
治水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貢獻,禹只是最後完成拼圖的人。
這也是為何舜信任禹,還是把治水交給他們家族的原因,他們家世代治水,乃是治水名門。
縱然鯀開了個大失敗,可其實舜可能也知道,鯀死的有點冤。
鯀治水因為種種原因,沒能治理好黃河,鯀自己是知道的,他心裡是有數的,這才『竊帝息壤,以湮洪水』。
這個竊字就很精髓,這是有預謀的,真等洪水已經到了,他根本來不及偷。
也就是說,鯀一通操作後,對於汛期暴雨下,黃河即將破堤,他是看得出來的。當然,也沒有算太早,大約提前了一天到半天左右。
他知道自己的開山鑿路泄洪的操作會失敗,他知道一場大洪水馬上淹過來,他沒有辦法,來不及了,只能偷了息壤去堵,做最後的掙扎。
《山海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那麼息壤到底是什麼呢?
傳說息壤是自己會變多的土,東漢高誘註解說:「息土不耗減,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
這個註解,誤導了人們將近兩千年,直接給鯀禹治水更添了神話色彩。也給現代洪荒流小說,增添了一大先天靈寶。
不知道你們還記不記得這個人,這個高誘,也是註解『嫦娥,羿妻也』,給倆大上古人物髮結婚證的傢伙。
也就是說,他兩個註解,一個設定了息壤這樣的神話物品,一個開闢了嫦娥后羿的愛情故事。
牛逼!
於是乎,到了晉朝郭璞注,跟著寫道:「息壤者,言土自長息無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他們真的不知道什麼是息壤嗎?也許他們只是故意神異上古人物罷了。
《說文》:壤,柔土也。
《論衡·率性》:深耕細鋤,厚加糞壤。
東漢劉熙的《釋名·釋地》說:壤,瀼也,肥濡意也。
南朝梁,顧野王的《玉篇》說:地之緩肥曰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