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7頁

2023-09-19 02:22:48 作者: 魔性滄月
    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各種古希臘牛逼學者的典籍,都沒有文物石錘。文藝復興鬼知道是復興什麼東西。

    十大最美物理實驗中,有一個是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在公元前240年,用了一個很簡單的方法,測量了地球周長的故事。

    用的是數學方式,精準地測出了地球周長,最後得出的計算結果,與現代測量結果相比,誤差很小。

    但是那個辦法,學數學的恐怕都知道,扯犢子呢。

    不過它看起來又像那麼回事。這是個美妙的故事,有興趣的可以去查。

    但是所謂的古希臘測量地球周長的文獻記載,其整個過程大綱和部分細節,無比地近似《舊唐書》中記載張遂測量地球子午線的文章。

    貌似還犯了一些極可能是翻譯文言文時,沒翻譯懂而導致的錯誤。以為國人不愛看【二十四史】唄?

    具體的有人論證過了。我這裡就不多說了,你們感興趣的話以後再說。

    還有,所謂亞里士多德的墓空空如也,一個字也沒有,底部有一塊1.7x1.3米的小石室。證明這是亞里士多德之墓的證據,乃是圖書館裡一份11世紀的手稿提供的線索,說亞里士多德的墓就在那片範圍。這份手稿距離亞里士多德的時代,足足一千四百年……早怎麼沒挖出來?

    算了,算了,言歸正傳。

    在大禹存在的基礎上,往回倒。

    傳說大禹治水走遍天下,曬得皮膚黝黑,滿手老繭。

    司馬遷評價:「禹勤溝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載,動履四時。娶妻有日,過門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錫茲」

    說大禹親自疏通溝渠,手腳全是繭,教人水行乘舟,陸行乘車,泥行乘橇,山行乘輦,一年四季都在行走天下。剛娶了妻子就走了,路過家門都不回去看。如此直到九州水患處理好,舜重重地賞賜了他玄色的玉圭。

    玄色玉圭什麼意思呢?不同名稱的圭是賦予持有不同權力的依據,比如遇自然災害,天子派去撫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叫做珍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職能,叫做穀圭。持有者行使嘉獎的職能叫做琬圭,持有者行使處罰的職能,叫做琰圭。

    至於特大功業,則是賜玄圭。

    司馬遷是西漢的,那麼更早呢。

    《尚書》:「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再早點,春秋時期《詩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詩經》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史料。在研究先秦歷史時,它比史記更可信。

    《詩經》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這麼說吧,詩經對於周朝而言,就相當於占卜的甲骨上所書寫的文字,對於殷商的意義。

    不過,這些終究是文獻,而不是文物。

    那麼記載大禹治水的,有文字的文物,有沒有呢?

    首先就有春秋時期的叔夷鍾,鐘上有銘文,因為是宋朝人挖出來的,保管不善,只能依稀辨認:剪伐夏祀……咸有九州,處禹之堵……

    那麼現代出土的文物,有沒有呢?

    2002年,從國外買回來的遂公盨,西周青銅器,銘文寫: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差地設征,降民監德,乃自作配鄉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唯德,民好明德,寡……顧在天下。用厥邵好,益干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經齊,好祀廢。心好德,婚媾亦唯協。天厘用考,神復用祓祿,永御於寧。遂公曰:民唯克用茲德,亡誨。

    沒什麼好翻譯的,這中間有很多字已經無法辨認,我發上來的其實少了很多字,所以你們看個樂就行了。

    總之,它的歷史距今兩千九百年。

    但是很遺憾,距離禹還有一千年。

    值得一提的是,遂國,是個古國。歷代遂公都說自己是虞舜後裔,他們祭祖祭得就是舜。

    夏朝封虞舜的後裔於遂,公爵,歷夏、商、西周三代。春秋時,齊桓公第一次九合諸侯,叫大家來會盟,當時的遂公不去,於是齊桓公滅了遂國。之後遂國人想復辟,假裝犒勞齊軍,用酒灌醉了士兵,然後趁機殺死了所有齊軍。

    齊桓公得知後大怒,下令屠城,遂國公族全死。

    作為舜的後裔,他們無比的推崇大禹的功業,可見禹沒有逼過舜,更沒有流放舜的兒子。

    到此為止,沒有更多的證據了。

    最後的,便是山海經。

    山海經最早是一套套圖,圖上有文字,所以我說夏朝人用的是不利於保管的文字載體,圖這種載體,幾百年就沒了。

    總之根據後來所有對山海經的傳言,都是說山海經乃是『禹書』。

    確實,大禹肯定是山海經的作者之一,而且禹貢獻了其中大部分內容。

    晉朝人看到的版本,就跟我們不一樣。

    晉人提到了一段我們看的山海經,所沒有的一段文字。

    【禹曰: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蓋其餘小山甚眾,不足記雲。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樹穀也,戈矛之所發也,刀鎩之所起也。能者有餘,拙者不足。封於泰山,禪於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數皆在此內,是謂國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