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6頁

2023-09-19 02:22:48 作者: 魔性滄月
    寫錯字沒問題,說的是一回事就行了。

    凡事就怕對比,看看其他文獻犯的錯誤你們就懂了。

    戰國時的《堯典》有關於四方的描述,說帝堯朝東西南北各派了人去觀察天象,司掌四方、四時,分別是:「厥民析,鳥獸孳尾。」「厥民因,鳥獸希革。」「厥民夷,鳥獸毛毨。」「厥民隩,鳥獸氄毛。」

    是不是很晦澀?沒事,你們不用懂什麼意思。

    因為關於真正遠古的四方司,四方風的設定,戰國人早就忘了。

    不懂意思,所以是『望文生義』,『想當然』地寫成這樣。

    他們看到殷商人留下的甲骨文『東方曰析,鳳曰劦』,大概也很懵逼。

    因為甲骨文里『風』字是『鳳』,繼而直接理解為鳥……再望文生義,聯想下覺得這裡是在寫鳥獸。

    『劦』字你們看結構,也知道,是有眾人協力之意,繼而望文生義,聯想為『合』的意思。

    所以戰國人結合前面的鳥獸,就寫了鳥獸『合尾』。

    好好的四方司與四方風,變成了四方司在不同季節下,鳥獸的變化……

    風呢?跟風沒有關係了。

    堯典是《尚書》首篇,儒家經典,到了漢朝,地位飆升,因此司馬遷在寫史記時,選擇了堯典的說法。

    至於山海經的說法,司馬遷沒有採用,表示:『吾不敢言也。』

    所以,從戰國往後,一直到近代,堯典的說法都是正統。

    直至,上世紀,用科學且系統的象形解析方式,破譯了商朝文物上的甲骨文。

    這才發現,一直以來正統都錯了,山海經是對的。

    自武丁時期在骨頭上刻下那段文字後,三千年下來,唯有山海經,完整記載了上古的四方風。

    當然,我可以洗。

    戰國時期的人,不是不懂甲骨文,他們是故意篡改。

    或者故意在嫁接,將炎黃東夷的文化進行融合,把大量東夷的文化,安插到帝堯等炎黃系的人身上。

    他們沒有選擇照抄,而是從東夷系的文化里取其靈感,進行加工,然後轉嫁給帝堯。

    完成了民族融合,炎黃與東夷,徹底合為一體。

    帝俊成了帝嚳,少昊成了黃帝之子,殷商的祖先是帝嚳的次子……

    我沒有說這不對,作用是積極的。

    但不管是故意錯,還是無意的。

    客觀來講,戰國時對上古的理解,就是沒有山海經寫實,沒有山海經真實,沒有山海經老實。

    對於上古之事,戰國文獻有學術目的,漢朝文獻更是有政治目的。僅供參考。

    傳言漢武帝時從西域有人送來了鸚鵡,漢武帝一臉懵逼不認識,最後還是東方朔掏出山海經,說這玩意兒叫鸚鵡。

    《山海經·西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鵡。」

    雖說我沒有在正史上找到這個記載,但是從漢武帝以後,大量的鸚鵡被引進,販賣。

    東漢末年,禰衡的唯一名著,就是做了一篇《鸚鵡賦》,詠頌了這古往今來就沒人詠頌過的這種鳥。並假託鸚鵡,表達無人識得自己才能的鬱悶。

    而鸚鵡這個名字,也一直延續,直到我們今天。

    很多動物的名字,古今不同,但是鸚鵡的名字從未變過,這可以佐證在山海經以後,漢朝以前,就沒有人給鸚鵡取過名字,根本就不認識。

    是漢朝人從山海經里得知它早就叫鸚鵡,便一直沿用,這才使得名字沒有變化,因為有共同的名字來源。

    如果沒有山海經,那麼會有各個地方的人,給鸚鵡取不同的名字。北方人見到鸚鵡,取個名字。南方人見到鸚鵡,可能又會取個名字。

    繼而到了二十一世紀,鸚鵡會有多種正式名稱。

    然而並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在漢朝以前,除了山海經作者同時代的人以外,沒有人見過鸚鵡。

    另外有文獻記載,漢宣帝時期,上郡有古代石室坍塌,裡面的石壁上刻畫著「反縛盜械人」的圖像。沒人知道什麼意思,直到當時在『修正』山海經的劉向,也即是劉歆的父親,指出這是『貳負之臣』。

    《海內西經》:「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與發,系之山上木。在開題西北。」

    所以說,上古之事,漢朝人懂個錘子……鸚鵡都不認識,對黃帝、堯舜等五帝之事,倒是莫名其妙的知之甚多,跟親眼見過似的。

    還有很多例子,總而言之,自古以來,山海經與大量的文物、現實之事物對應。

    無論是動物,山川,壁畫,甲骨文,還是三星堆文物,以及我尚沒有提及的二里頭遺址、陶寺遺址、石峁古城……

    大量的現實之物,都多多少少,印證了山海經的寫實、真實、老實。

    古今變化太大,它寫實沒有用。

    時代也在變遷,它真實沒有用。

    而且也太老實了,老實到沒有歌頌任何人,沒有傳達任何道理,沒有宣揚任何仁德義理,甚至可能還觸了些霉頭,犯了些忌諱。

    活該劉歆修書時,把山海經修少了一半。

    山海經縱觀其古今地位,一直都很尷尬。它的內容,在歷史長河中,與官方正統說法,往往不同。

    這是一本孤獨的書,孤獨到除了已經埋沒在土裡的輝煌,沒有誰可以證明它說的是真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