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1頁
2023-09-19 02:22:48 作者: 魔性滄月
眾所周知,《列子·湯問》是一本成於戰國時期的寓言書,偃師獻技、愚公移山、扁鵲換心、杞人憂天、孔子見兩小兒辯日……都出自其中。
列禦寇這個人,特別喜歡將一些看到的東西拿來,改編一下,表達自己的看法,做成寓言,傳播一些思想感情。
當然,他也寫了很多隱蔽的真相,因為他絕對看過完整版山海經,並且和老子一樣,讀了很多周王宮室的藏書。
關於列子的一些東西,這個篇幅不夠,暫且不說。
只是移山、換心還有孔子那個明顯都是寓言。
他寫的夸父逐日,就是典型的包含思想感情的那種,是他加了主觀的。
但是山海經不是,山海經用冷漠的文字,淡淡地陳述了夸父的事。
這裡可能有人要說,《山海經·大荒北經》寫了:『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
同樣是山海經,這裡卻提到了夸父心裡的目的性,他想抓太陽。
對比列子的湯問,我可以斷言,大荒北經的這句話,是偽作。或者說,是劉歆在整理時,把列子的這個說法,擅自加進了這一經中。
理由有二,第一,重複了。海外北經精簡至極,沒有主觀評論。到了大荒北經,同一件事,出現了『不量力』、『欲追日景』這種主觀評論。
第二,出現的這種主觀評論,跟列子湯問一模一樣,屬於純抄襲。
列子湯問,整篇都是經典,充滿了原創性,怎麼會幾乎不差地抄襲山海經呢?
那麼有沒有可能列子先寫,當時山海經還沒成書,後人看到列子這個故事,加進了山海經呢?
在我看來,沒可能。
至少先秦時期,山海經真正的作者,沒有這麼做。
因為海外北經,那理智不加載絲毫主觀的,對同一件事的描述擺在那。絕不是有人看了列子帶有主觀文字的故事後,會去寫出來的東西。
只有看了理智的文字,再去聯想複雜的主觀故事。
不可能看了複雜的主觀故事,寫下來了,然後又在另一經寫下理智冷靜的說辭。
我始終相信,在真正版本的山海經里,那些後世夸父逐日神話中,所描寫的種種細節和思想感情,統統不存在!
是後人,把本來不是神話的東西,加以神話了。通過藝術加工的手法,豐滿了這短短一句話的記載。
而列子這位寓言家,就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人。他調侃了孔子,調侃了扁鵲,狂黑宋人、杞人,不介意再黑一下夸父的智商。
現今廣為流傳的,我們所熟知的夸父逐日神話,都源於列子的寓言,源於列子有目的性的,教育人的說法。
而非山海經的真實記載。
山海經的真實記載,只有非常簡單的描述:『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基本上不用翻譯,初中生都看得懂。其中『逐走』是賽跑的意思,或者說追著跑的意思。鄧林就是桃林。
所以不摻雜任何情緒地翻譯一下,那就是:夸父追著太陽走,太陽落山;口渴了,想要喝水,喝了黃河、渭河的水。不夠!向北去喝大湖的水。還沒到,半路上渴死了。手杖掉下來,化為桃林。
何等平淡的文字,山海經的記載其實都是如實記錄,極少想像發揮。
只是表達方式限於詞彙量,很模糊,所以很容易誤解。
首先我們可以認為,山海經的作者,至少是寫這句話的作者,他是了解整部山海經所表達內容的。
他至少,沒有像列子那樣,也沒有像《大荒北經》里那句話一樣,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夸父。
少了幾個字,少了主觀思想,寬泛地看,這不還是跟神話一樣嗎?
實則不然,首先神話說他追到了太陽的地方,然而那不現實。
原文只寫了『入日』,這可不是進入太陽的意思,他要進入太陽了,上哪喝黃河、渭水去?難不成黃河在太陽里?
『入日』指的是時間。自古都是日出代表白天,日入代表晚上。入放在前面,就是到了晚上的意思。同理,出日就是太陽來了的意思,也就是到了白天。
山海經從沒寫夸父口渴是因為太陽,也沒有寫太陽有多曬,更沒有寫夸父把水河干。
如果把第一句『與日逐走』去掉,直接夸父入日,渴,欲得飲……也是可以的。
列子一樣可以從中聯想出:哇,夸父進入太陽了,然後好渴,想喝水……
但是山海經沒那麼寫,因為山海經從來就沒想說夸父進入太陽這種不可能的事。
整個後面的行為,就和太陽沒有關係。
與日逐走是表示夸父往西邊走,入日則是到了晚上。
可能有人要說:為什麼要說『與日逐走』呢?不直接寫往西走呢?
很簡單,它包含巨大的信息量。
與日逐走,不光表達了方向,還表達了時間,也就是『白天走』!
晚上沒有太陽,怎麼逐日?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夸父白天跟著太陽走,晚上休息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