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頁
2023-09-19 00:42:05 作者: 白色十三號
斯科特看完投影文字,問道:「這家機構實力如何?」
如果只能投個幾百萬美元,那就叫人太失望了。
哈蒙特回答道:「上億美元的投資,他們每年都有十筆以上,有息貸款就更多了。」
斯科特點了下頭,潛在合作方有相當不錯的資金實力,他又問道:「他們與美國的基金會合作過嗎?」
「不止與美國的基金會合作過,而且與好萊塢產生過直接聯繫。」哈蒙特詳細解釋道:「長期信用銀行投資過1983年啟動的銀屏影視專項投資基金,為第二期基金提供過8200萬美元的投資,當時銀屏基金會第二期主要為迪士尼影業募集資金。」
他又補充道:「1987年,銀屏基金會推出了第三期電影專項投資基金,投資對象依然是迪士尼,長期信用銀行籌資9300萬美元參與了第三期基金投資。」
斯科特接話道:「既然投資過好萊塢,就有一定的合作基礎,我們談起來也會容易一點。」
哈蒙特卻一臉嚴肅,解釋道:「這兩次投資,長期信用銀行並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當年銀屏投資迪士尼,迪士尼採用的是投資方直接在從電影利潤中分享收益的方式,長期信用銀行這兩筆投資,也就是剛有收益而已。」
斯科特看向羅南,羅南明白他的意思,簡單地說道:「好萊塢有獨立的系統化的財務計算規則,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即便是大賣電影,純利潤有時候也不高。」
「這是一個劣勢。」斯科特在自己的筆記本上重點記了一筆。
哈蒙特這時又說道:「根據我的觀察,長期信用銀行的投資意向相當強烈,但前一次與好萊塢的合作,是他們顧慮最多的地方。」
羅南對此早有應對,說道:「我們會提供更有保障的獲益方式。」
在洛杉磯的時候,羅南就專門研究了島國長期信用銀行與銀屏專項影視投資基金在當年的合作。
銀屏的影視專項投資基金共推出了四期,由銀屏管理公司負責管理營運,小布希在1983至1993年十年間,都曾是基金管理公司董事會的一員。
這隻基金最初是1982年由紐約電影投資人羅蘭·貝茨為HBO電影項目融資準備的。
到1983年開始啟動,首期約為7500萬美元,主要投向電視平台播映的電影。
從1985年第二期開始,在當時迪士尼負責人麥可·艾斯納的爭取下,銀屏開始為迪士尼募集資金,銀屏第二期基金1億9500萬美元全部投向了迪士尼的電影項目中,1987年的第三期投資對象仍然是迪士尼,金額高達3億美元。
這些資金主要用於支撐當時迪士尼的電影製作,特別是真人電影的項目投資。
八十年代島國經濟發展迅速,看上去空前的繁榮,號稱東京一個地方的地價,就能買下全美國,來自島國的熱錢在全世界肆虐。
而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好萊塢對島國投資者來說就是一塊完成夢想的寶地,這與後來不可描述國度的資本快速湧入美國的性質高度相似。
很多資金的提供者和管理者像是朝聖一般,希望藉助於投資關係來學習好萊塢的市場經驗。
因此,島國本土的低利率以及好萊塢的光環,都使得島國的熱錢迅速打入了好萊塢,而且島國人對於參與投資的迪士尼電影,幾乎沒有什麼回報的要求,只要允許他們投資即可。
但銀屏基金會的前期運作非常「失敗」。
銀屏的第一期就是一個並不美好的開頭,折損了百分之三十,在基金的管理計劃中,第一期基金所投資的一批中低成本電影,百分之五十的收入將來自HBO的獨家電視播放版權費,另外百分之四十的回報將由一家英國公司從海外發行、海外電視及海外家庭影院市場提供。
剩下的則來自美國本土家庭影院市場,從收益渠道來看,似乎顯得特別有「保證」。
但這一期基金的失敗並不是因為回收渠道的關係,而是因為上映所需時間遠遠超出計劃,回報率受到了嚴重影響。
投資人在1983年付出資金,所涵蓋的影片直至1986年春季才上映完最後一部,需要在1991年才收回全部收益,總共長達八年時間,這使得資金的使用成本遠遠超出了回報。
後面的三期情況好了些,但投資回報實際上並不高,這也導致銀屏基金會在募集過四期影視專項基金之後,就轉向了其他行業的業務。
因為回報不如預期,加上八十年代末經濟泡沫破滅,島國長期信用銀行之後沒有再投資美國電影或者與好萊塢有關的專項基金會。
想要讓人掏錢投資,必然叫人看到盈利前景。
島國人不是阿聯那個連電影都無法國產的土豪國度,這裡有著極其發達的娛樂文化產業,也有著足夠精明的商人和職業經理人,忽悠阿布達比土豪的那一套,拿到島國來用,真的會鬧笑話。
所以,羅南自從有這次東方融資計劃的想法開始,就沒想過玩那些上不得台面的花招。
他所制定的計劃,一切都要靠硬實力和真實資本來說話,要讓投資方看到穩定收益的可能。
銀屏那種根據電影盈利分享收益的方式,只是一種方案,羅南感覺在島國人,特別是長期信用銀行身上未必好用,因此他準備的是另一套穩定的收益方案。
像八十年代,對於很多島國投資商來說,美國的很多產業都是只要讓投資,錢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