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頁

2023-09-18 23:22:50 作者: 雋眷葉子
    渝州知府一職空缺了整整有半年,那位知州大人一直在活動,稽康的到來直接打碎了他的升職夢,失落之餘暗地裡必定會使一些手段。

    對此稽康也好,林婉他們幾個也好都是心知肚明的,昨日稽康與葉深他們幾個也都提到了這事,從稽康的言談中林婉知道稽康心裡有防備也有對應之法,卻依然還是為稽康擔心。

    所幸稽康來渝州也不只是帶了兩個下人這麼簡單。

    稽康在江南為官的那六年當然也積聚一些力量,這次前來渝州便帶了些人手過來。

    除了稽康自己的人手,震南侯府在渝州做了一些安排。

    這些安排既為稽康更為葉深。

    也許震南侯府的安排不能在官場上對稽康和葉深有什麼大的幫助,至少可以保障稽康和葉深等人的人身安全。

    送走稽康,葉深便投身於南竹的事務,幾乎每日裡都是早出晚歸,就連搬家那日,他也是早早便去了鄉下。

    「總算是安定下來了!」看著寬敞的起居間,張嬤嬤不由長長地舒了口氣。

    因為林梓墨一家有自己的宅子,寬敞的縣衙後院除了葉深這位縣令的家眷,主要便是剛到任的縣尉一家,當然還有特地前來南竹當捕頭的趙黑牛一家。

    縣尉乃去年會試取中的同進士,雖說是蜀人,離南竹卻頗遠,這次能謀得南竹縣尉一職,自是走了些關係,當然也是林文博讓人細細觀察過這位姓陳的,覺得其能力尚可也很有些眼力,特地給南竹配的官員。

    這位陳縣尉是跟著稽康等人一同從京城回的蜀地,中途回老家接了家眷便趕來了南竹。

    到了南竹將家眷往縣衙後院一丟,便跟著葉深和林梓墨投入公事之中。

    讓隨他同來南竹的家眷很是在林婉面前抱怨過一番。

    這次隨陳縣尉來南竹的家眷有太太張氏和一雙小兒女,另外還有個尚未成親的妹妹陳嬌。

    張氏一看便是吃過苦的人,二十出頭的年齡,看著卻快有三十,一雙小兒女,大的叫陳興是個兒子,今年五歲,小的叫陳燕,是個女兒才三年。

    那個陳嬌倒是不太像農家出身的姑娘,不過還算勤快,對侄兒侄女也很有耐心,只是她那偷偷看向葉深的眼神讓林婉略有些不喜。

    林婉也是從小姑娘過來的人,對於小姑娘這種心慕葉深這件事,心裡能理解,同時卻也提高了警惕。

    陳縣尉既然來了南竹與葉深共事,要說他沒摸過葉深的底細,林婉是不會相信的。

    可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陳縣尉依然帶著未成親的妹妹同來,要麼是有大的圖謀,要麼便是無奈之舉。

    通過這些日子的觀察,林婉更相信陳縣尉帶著陳嬌來上任乃無奈之舉。

    讓林婉覺得慶幸的是,陳嬌能見到葉深的機會並不多。

    南竹正是百廢待興時,葉深實在太忙,除了晚間下衙回後院歇息,就連休沐日也多半是在縣衙里忙公事,出現在後院的時間並不多。

    當然也是因為林婉有先見之明,在縣衙後院重建的時候便多了個心眼,以各家方便為由,後院的每個小院都有獨立的進出門戶。

    雖說各家同住在縣衙後院,幾個小院落與正院甚至共用一個花園,但是正院與花園之間的門戶卻守得極嚴,沒有林婉點頭,任何人也不能從花園進入葉深與林婉居住的正院。

    居住在西小院的陳縣尉家眷若在往正院來便沒有那麼容易了。

    不過平日裡若是張氏帶著兒女小姑來正院拜訪,就算林婉不喜陳嬌,也不會刻意不見。

    林婉也是真的很喜歡張氏的那兩個懂事又聰明的孩子。

    這日張氏聽說,隨著林婉一起從京城來的齊太太要在南竹縣城開辦一個繡坊,想起自家的日子過得實在有些緊巴,小姑子和她自己都有一手不錯的繡活,便帶著兩孩子和陳嬌過來找林婉說話,看能不能通過林婉讓陳嬌或者她自己進那個繡坊幹活。

    張氏過來的時候,春草正好在林婉這裡,得知張氏的意思,先拒絕了張氏去繡坊上工的想法:「太太好歹是縣尉大人的夫人,哪裡好讓你去繡坊上工,若太太有意倒是可以入個股。你家嬌姐兒倒是可以,不過也得看她手上的功夫如何。」

    春草說罷便指著桌上放著的一個小繡繃示意陳嬌當面繡幾針來看看。

    陳嬌的繡活還是很不錯的,繡坊的確需要這樣的人手。

    陳嬌對葉深的那點小愛慕,雖說林婉從來不曾提過,但是林婉身邊的人一個個都是人精,早看穿了陳嬌的那點小心思,春草自然也不例外。

    既然陳嬌有這樣的手藝,那便讓她去繡坊幹活,免得她無事可做胡思亂想給林婉添煩惱。

    雖說繡坊的出資人是林婉,但是明面上老闆卻是春草,林婉也給了春草自主權。

    陳嬌去繡坊幹活的事,當場便拍了板,陳嬌便成了繡坊的首位員工。

    第553章

    說起陳嬌,張氏心裡既心疼又無奈。

    陳家在當地也算是有點名氣的耕讀之家。

    張氏娘家家境要比陳家更好些,在縣城不過有房還有鋪,她爹更是個讀書人。

    只是張氏爹爹的考運不佳,雖說十七八歲便成了秀才,之後參加了數次鄉試卻屢考屢敗再無寸進,家裡倒是添了好幾口吃飯的嘴。

    眼看著科舉無望,家裡的日子卻越過越緊巴,張氏爹爹在三十歲時終於走科舉之路,在縣城開了家私塾。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