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頁
2023-09-17 20:44:21 作者: 貓猹狸
夏至京想了想說:「可能要申請2個鐘。唉……是有點廢錢。」
高個男人思考了一下,說:「項目經費還是夠的,而且最近可能又有新資金。」
夏至京有點吃驚。新資金?
那人揚了揚眉毛:「有個人快手眼通天了,短短3年,從商務部到高校再到教育部,現在已經把手伸到那7人里去了。」
盧夢龍怎麼覺得這個人的走的線路和後初晦這麼像?
夏至京倒是很坦然:「有資金就好啊!這一天天的那樣開銷不花錢。只有小盧是免費工,最不花錢。」
盧夢龍淡淡一笑。
這時張銘愷如夢初醒,拍拍盧夢龍,說:「這位就是那晚在廁所把醉鬼拖走的人。」
盧夢龍一點兒沒認出眼前的「一麥一」就是那天的「美國隊長」。
「那天真是謝謝您了。抱歉我剛才沒有認出您來。」盧夢龍誠懇地說道。
那人忽然笑了:「大概我大白天看起來和『美國隊長』差距比較大。」
盧夢龍刷的一下臉紅了。張銘愷這傢伙怎麼連這都跟他說呀。
「重新認識一下,我叫姜映卿。」他伸出手。
盧夢龍趕緊摘下濕噠噠的手套,在白大褂上猛擦了幾下,才伸出手:「我叫盧夢龍。」
姜映卿握住了他的手。姜映卿的手寬厚乾燥,有槍繭和煙味。
盧夢龍想收回手,被「兩毛四」中途截胡。
「我是趙筱暉,潛水艇艇長。」
盧夢龍瞭然,這是他們不能去的潛望台另一邊的客人。
下午張教授的人來後,進度大大加快。進過初步分揀和清洗。大家把一箱箱文物運去E區進一步清洗、修補、保護和研究、歸檔。
這幾天所有人都從原本開開心心探宮殿寶藏變成了歡歡喜喜挖王陵陪葬。雖然還有人存在爭議,這裡雖然沒有民眾居住的痕跡,但是根據宮殿中目前挖出的簡牘骨簽來看,宮殿中是有王居住的,也有許多僕人與官員往來。雖然以當時的交通工具來說如此頻繁的海陸交流實屬天方夜譚。
「也許人家坐公務機往返呢!」一學生開玩笑。
一眾人笑過之後各回各家繼續幹活。
運來的幾塊大木板由張教授團隊接管了,而夏教授自然是負責那面巨大的長方形銅鏡。
鏡子去掉海生貝殼與泥沙殘留物後,長135厘米、寬63.3厘米、厚1.5厘米,重62.8千克。由於銅鏡尺寸巨大,夏猶清和盧夢龍兩個高個子齊上陣,折騰了1整天才清理乾淨所有的髒污雜質和有害鏽。銅鏡背面圖案華麗典雅。中間是龍紋與鳥紋組成的,龍捲曲優美,鳥羽翅舒展,線條自然流暢,四周環繞著9隻同樣的鳥形紋,伴著雲捲雲舒的雲紋,與長方形鏡形相得益彰。銅鏡尺寸趕得上現代穿衣鏡,厚度卻只很薄,表明當時鑄造工藝非常高超。
「這是穿衣鏡啊?看不出來古代人生活很時髦的麼!」
盧夢龍高,他負責扶鏡子。夏猶清舉著電吹風,吹乾沖洗鏡子的純淨水。
夏猶清按了暫停鍵:「不是,這是『溫明』中的銅鏡。」
盧夢龍:哈?Σ(っ°Д°;)っ
夏猶清吹完一面,轉到另一邊跟盧夢龍解釋:「溫明是古代喪葬禮具的一種,最早見於《漢書·霍光傳》。霍光死後,皇帝和太后『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臧槨十五具。東園溫明,皆如乘輿制度。』這裡的東園溫明是指東園(少府一個機構)製作的溫明。1979年山東淄博西漢齊王墓也曾出土過一件大銅鏡,當時大家都不知道具體用途是什麼。直到2015年海昏侯墓出土了幾塊木板。當時大家以為木板是『孔子屏風』,後來有學者提出這應該是溫明。」
和這次一樣,海昏侯青銅鏡位於主槨室,鏡體光潔,大約是70X46厘米,厚1.3。只可惜出土時斷成兩塊,素麵無紋飾。木質鏡背,長96寬68厘米,中部置鏡處厚6厘米,四周鏡框處厚11.8厘米。鏡背表里均髹紅漆。
「劉賀的鏡子長沒超過1米?」
「嗯,如果所有檢測都表明這面銅鏡是貨真價實的4000多年前的文物,那麼鏡王的歷史就要被改寫了。」
盧夢龍重新打量了一下手裡扶著的銅鏡,心想我不但洗過、摸過、還用打磨機拋光,超聲波振動,檸檬酸泡過,明天還要給它刷封閉防鏽塗料……
可把我牛逼壞了,叉會兒腰。
張教授那邊的漆木板就沒有這麼順利了。
比如變形的木板,就得先上夾板修復形狀和平整度。而接下來的步驟:脫水定形,胎體粘接與補全,漆膜修復以及彩繪修復需要花更多時間。長期浸泡在水中的漆器受到有害微生物的侵襲,水裡的酸、鹼、鹽會對漆器產生破壞。脫水定形的目的,不像曬筍乾這麼簡單。是要將器物的含水量控制在有利於修復保護的範圍內。
常見的操作方法是把器物浸泡在高濃度溶液中,就像做鹹鴨蛋時鹽代替了一部分水。溶液中含加固作用的化學物質填充進纖維空隙,取代多餘的水,達到脫水定形的雙重效果。像這幾塊在海水裡泡了4000多年的漆器,沒準要在溶液中浸泡一兩年,才能達到足夠的強度,經受住下一步的修復。
盧夢龍想馬上看到這些東西組合起來樣子的念想落空。
即便在漢代,漆器也比青銅器貴重得多,史書記載,做一件屏風需要「千人功」。用貴於銅鏡十倍的漆器做背板,這是相當有地位的人才能做的事。也就是說,這無疑是王室墓葬。儘管他和活人「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