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頁
2023-09-17 14:22:24 作者: 吃飯打怪獸
也只能保證六天周末晚上,每晚點映60場,多了就照顧不過來了。
六天就是360場,場次也不算少了,最起碼在國內算是最大規模的電影。
雖然可以每晚同一個城市跑兩三家電影院,不過360場也夠了,場次越多,風險越大。
而且也能營造出一種飢餓效應,等口碑擴散之後,其他想看的觀眾看不到,就會更加期待。
60場點映之後,第二天李謙在網上看了一下,零星找到了幾個觀眾提及這部電影。
畢竟就算每場都有70個觀眾,60場也才4200個人看過電影,放在國內這個人口基數上,基本沒有什麼聲響。
15號又在全國進行了60場點映,可能因為放假的原因,再加上之前也放了60場,在幾個大點的論壇開始出現了關於《生死頻率》的帖子。
16號周末再次點映60場,三天點映180場,超過一萬五千多人看了這部電影,再加上光羨的宣傳從昨天就正式開始大規模鋪開了,第一則預告片發布,海報也出現在了各大城市,終於在網上多了些討論。
「你們看了《生死頻率》嗎,《大白鯊》的導演拍的,挺好看的,結局太暖心了。」
「《生死頻率》?我記得這部電影,不過不是很月底上映嗎?」
「點映啊,你們不知道?我們這三天點映了三場。」
「我去,我昨天還去了電影院,怎麼沒看到。」
「太好看了,本來看了《投名狀》壓抑的要死,又去看了《生死頻率》,心情立馬就舒服多了。」
「我去,樓上跟我一樣,《投名狀》拍的什麼東西,我帶兒子去看的,把我兒子嚇哭了,就帶著他跑了隔壁廳,正好在放《生死頻率》,不過可惜前面有點沒看到。」
「是啊,結局太暖心了,我一開始還以為會是悲劇結尾呢。」
「強烈推薦大家去看看不要被片名蒙蔽了,這其實是一部治癒系的電影。」
「說下劇情啊,到底是不是科幻片啊?」
「算是吧,科幻、懸疑、犯罪都有。」
「劇透一下,鄧朝演2007年的兒子,張翰宇演1987年的父親,2007年的張翰宇20年前就死了,鄧朝通過無線電聯繫到了1987年的張翰宇,救了他,然後又救了他媽媽,她媽媽在2007年本來沒死的,不過因為救了他87年的爸爸,導致87年的媽媽死了,最後全都得救了,把連環殺人案兇手給幹掉了。」
「我去,兄弟你擱這說繞口令呢,這劇透不合格啊。」
「樓上的小學語文是數學老師教的吧,這點簡單的邏輯都講不清。」
……
接下來的星期一,雖然沒有點映了,不過關於《生死頻率》的小規模討論依然還在。
而且李謙帶著劇組在江浙電視台錄了檔節目,也開播了,其他的宣傳光羨也全都跟上,《生死頻率》開始慢慢地有了點熱度。
正巧《投名狀》也開始出現一些不河蟹的聲音,網上多了不少的負面評價,也給《生死頻率》提供了生長空間。
星期一,一篇標題為「看了《投名狀》,再去看《生死頻率》,治癒你壓抑的心情!」的新聞進入了大眾的視線。
捆綁營銷,永遠是最粗暴有效的方式。
《投名狀》作為當下最火的電影,這種帶有貶低對方,抬高自己的新聞,當然賣點十足。
新聞內容大概就是那個影評人看完《投名狀》之後太壓抑,看了心裡太難受,偶然去看了《生死頻率》,然後被感動了之類的。
作為靠筆桿子吃飯的專業影評人,寫出來的新聞那叫一個情真意切。
而且《投名狀》確實壓抑,這是事實,這篇新聞也得到了一些觀眾的認同,很多媒體見有了賣點,紛紛用自己話把這篇新聞中譯中了一遍給發出去。
矛盾衝突,才是最好的賣點。
很快其他觀眾,尤其是看了《投名狀》的觀眾,也紛紛好奇《生死頻率》究竟是一部什麼電影。
畢竟他們很多人也覺得電影確實壓抑了點,當他們在這個基礎上看新聞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同意新聞的其他看法。
不過,工作日沒有點映,想看也看不到。
王長天當機立斷,星期一晚上臨時又加了60場點映,並且隔了一天,星期三也安排了60場點映。
星期四,再次經過180場電影之後,《生死頻率》的口碑開始擴散,並且也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報導了。
雖然曝光度還遠不如《投名狀》,不過至少在賀歲檔也占了一席之地。
「年度最治癒的情感電影,《生死頻率》於生死之間展現父子親情!」
「《投名狀》讓你看了壓抑?那你該去看看《生死頻率》了!」
「《生死頻率》電影口碑爆棚,張翰宇、鄧朝父子情深!」
「一場跨越時空的父子對話,兩個家庭自我拯救!」
第106章 我的時代!
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2007年賀歲檔市場也持續火爆中。
《投名狀》上映第一周五天拿到八千萬票房,第二周口碑漸漸有些滑落,也有些負面評論。
再加上《集結號》周四上映,第二周只拿到5000萬票房,說是大跳水是毫不為過。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太過壓抑了,確實不太適合賀歲檔這樣的檔期。
《集結號》首周4天6500萬票房,和《投名狀》的四天加一晚上的8000萬相比,差距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