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頁

2023-09-16 15:19:35 作者: 雲書塵
    既然當時的她都沒有恨意,今天的恨意又從何而來呢?

    穆千媚心中突然充滿了疑惑,這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林香仙子為什麼會對柳亭風痛下殺手?事情發生的時候都不恨,這麼長時間過去,何以會突然就有恨了!

    深思半晌,穆千媚依然想不通,就乾脆不再想。

    看著柳亭風的墓碑,穆千媚不禁回想起與柳亭風相處的一幕幕往事,有一起練劍的,有一起吃飯的,有一起戰鬥的,有一起相依相偎的……但是,更多的,還是教他讀書識字的場景,穆千媚教得很隨意,想起什麼就教什麼,看到什麼就說什麼,沒有教科書,完全是一種言傳身教的方式。

    不過,柳亭風卻學得很好,因為心思單純的緣故,他記憶力驚人,幾乎是過目不忘,而且善于思考,還能舉一反三,所以,他的知識儲備算是很豐富,但也很雜。

    想起那些畫面,穆千媚突然想起,她好像跟柳亭風提過一本經典的書籍《道德經》,可是,由於時間的緣故,並沒有講完,後來忙於雜事,就把這事給忘了。

    此刻無所事事,穆千媚就對著墓碑說道:

    「亭風,我今天就給你把《道德經》完整的讀一遍,算是給你上的最後一次課吧!」

    說完後,穆千媚先讓自己平心靜氣,然後在腦中回想《道德經》的經文內容,感覺自己進入到了一種比較空靈的狀態後,才緩緩的輕啟朱唇,聲音舒緩而又充滿韻律的開始朗誦起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穆千媚開始朗誦的時候,還是在一邊回憶一邊朗誦,讀著,讀著,她漸漸進入到了一種玄妙的境界之中,眼睛微微閉著,已經不用刻意回憶,口中發出的聲音,完全順著思緒自然而然的往下朗誦著。

    她已經忘了自己身在何處,也忘了眼前的一切,沒有無劍山,沒有茅草屋,沒有墳墓,沒有墓碑,甚至感覺自己也便成了虛幻。

    隨著她的朗誦,眼前的一切確實在漸漸的變得虛幻,先是墓碑沒有了,接著墳墓沒有了,再接著茅草屋沒有了,漸漸的整座無劍山也都化為了虛無,一片霧蒙蒙中,只有穆千媚獨自坐著,微閉著眼睛,在充滿韻律的朗誦著。

    隨著她朗誦接近尾聲的時候,連那霧蒙蒙的環境也漸漸變得清晰起來,霧一點點的變淡,直到穆千媚念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那些白霧終於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周圍的環境也終於變得完全清晰了,原來這就是一個山洞,正是之前桃花仙子帶他們來到的那個山洞。

    進入山洞之前,桃花仙子就說過,入了山洞,就會迷失到一個幻境之中,能從幻境中清醒過來的人,就算是通過了第二關。

    穆千媚並沒有從那種玄妙的境界中清醒過來,她依然微閉著眼睛,繼續沉浸在那種玄妙的境界之中,似乎有了很多不一樣的感悟。

    以前讀《道德經》的時候,她只是當作一種對人生的啟迪,感悟如何做人和做事,比如做人就應該如水一樣,所謂上善若水,就是要善於便利萬物,不與人紛爭不休,有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

    比如做事就應該「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理想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

    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微細的部分開端。

    那時,她感覺,《道德經》就是她為人處世的人生準則,從中悟出了很多做人做事的智慧,可是,她卻很少將《道德經》與修煉結合起來,只有修煉太極的時候,會下意識的用到一些理論。

    此刻,她才發現,修煉中,道德經的理論其實貫穿於修煉的始終,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修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於道。

    

     |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