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

2023-09-16 10:52:31 作者: 映在月光里
    虞允文將布包放在案几上,沉吟了下,道:「我收到二十一娘的信時,甚為驚訝。在隆州,二十一娘的大名無人不知。家父亦覺著奇怪,二十一娘為何知曉我,親自給我來信。」

    趙寰總不能說後世久仰他的大名,照著信中所寫,再多描繪了些,道:「我很是喜歡文懿公的書法,隆州人才濟濟,前有東坡先生,後來無意得到你的字,便記在了心上。不敢瞞你,眼下我很是缺人,正在廣招天下英才,盼著能共同抗金,收復大宋河山!」

    虞允文恍然大悟,羞赧地道:「家父說得對,我終是太年輕,字還稍顯稚嫩,哪能入得了二十一娘的眼。能得二十一娘注意,實乃榮幸之至。」

    趙寰客氣了句,笑盈盈招呼虞允文用飯:「先用過飯後,我們再細談。」

    寒寂不動聲色瞧著他們,看到虞允文幾次害羞,心情複雜,又無語。

    虞允文終是太年輕了,沒體會過趙寰的狡猾啊!

    寒寂雖不清楚趙寰的打算,但深知她做事的風格,一貫以實用為首要。

    哪怕就是《蘭亭序》真跡在手,她也會毫不猶豫拿出去換兵馬糧草,然後再搶回來。

    虞世南的字,都無法令趙寰如此青眼相待。寒寂懷疑地打量著趙寰,難道,她真看上了他,想招夫了?

    趙寰陪著虞允文用了些飯菜,飯後坐在一起吃茶,她閒閒道:「蜀地好啊,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些年來,就只有蜀地未陷入戰亂。完顏宗弼奪下了和尚原,在仙人關卻吃了大虧,難怪張宣撫使會勸趙構定都成都府。」

    張浚出身益州,歷任樞密院編修,知樞密院事,積極謀劃抗金。在朝中受到主和投降派排擠,被貶謫到益州做宣撫使。

    寒寂聽到趙寰提到了張浚,心裡微微一動,情不自禁看了她一眼。

    這個女人,心實在是太黑了!

    除了京西東兩路,趙構所在的江南一小片地方,大宋如今都被金兵打得七零八落。

    獨獨益州一地尚太平,朝廷至少三成的賦稅,都來自於此。

    若是趙寰拿下了益州,切斷趙構三成的賦稅收益,他這個皇帝,在南邊做得也太窮酸了。

    拿下益州還有好處,能震懾西夏,說不定,還能順道收回在西北一帶,大宋被西夏蠶食的領土。

    不過,益州離京西東兩路隔得遠,趙寰想要打通這條線,至少得拿下襄陽等地。

    趙寰並不清楚寒寂的猜測。

    她並非僅僅為了益州,還想要拉攏張浚,最重要的,當是虞允文這個人。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采石磯一戰,虞允文親自上陣督軍,以兩萬多兵馬,打敗了金兵二十多萬兵馬。

    且不提他的人品,他能文能武,為朝廷回到益州練兵,最後生生累死。

    他訓練出來的兵,勇猛無敵。

    眼下他還在益州未出仕,趙寰如何能放過他這個奇才。

    從明日起,趙寰就要虞允文替她練兵!

    第65章

    有本事之人, 向來都有主見。想要招攬虞允文,眼下還只是趙寰的一廂情願。

    果真,虞允文聽到趙寰提到廣招英才, 遲疑了下, 委婉地道:「此次我前來燕京, 乃是聽到二十一娘殺金賊的功績,著實好奇得很。恰好閒著,就走了一趟。說起來有趣, 來之前, 張宣撫使還問過我,為何不科舉出仕,為朝廷效力。男兒本當建功立業, 我亦如此。只家母去世後,留下家父孑然一身,身子骨又不大好。我留在益州, 也是想陪伴在家父身邊, 盡一份兒女孝道。」

    趙寰以前曾看過虞允文的履歷,他在四十五歲左右時,方出益州考科舉, 真正出仕為官。他所言的理由,與史書上記載的差不離。

    在給虞允文寫信時, 趙寰早就做好了打算。他不來, 她會親自前去益州拜訪。他既然來了, 豈有讓他再離開的道理。

    趙寰讚許了句,並未多加勸說, 進去西屋,拿了把刀出來。

    虞允文與寒寂看著趙寰手中, 立起來幾乎快到她脖頸左右長的刀鞘,皆好奇不已。

    寒寂更是不見外,起身朝她走來,問道:「這是刀還是槍,怎地這般長?」

    趙寰抿嘴一笑,道:「這就是用鑌鐵打的苗刀。鑌鐵不多,只打了幾把。你推薦來的工匠手藝不錯,他與姜五郎一起,已打了好幾把苗刀。」

    寒寂看得心癢,接過刀鞘,抽刀出鞘。黝黑的刀身,形狀如禾苗,散發出冰冷的鋒芒。他屈指彈了下刀身,嗡地一聲,餘韻悠長,禁不住激動地道:「好刀!」

    後世的戚繼光將軍抗倭時,倭寇用的武士刀就接近於苗刀,彌補了倭寇矮的缺點,令大明的兵吃了大虧。

    戚繼光將軍琢磨之後,打造了苗刀,加上鴛鴦陣,大敗倭寇。

    後來,大明用苗刀對付蒙古騎兵時,也取得了不錯的戰績。趙寰不記得鴛鴦陣,就記住了苗刀。

    金兵的騎兵厲害,用苗刀對付他們,最適合不過。

    寒寂興奮不已,躍躍欲試提著刀,走到殿中央空曠處,抬手揮舞了幾下,驚呼道:「這刀可比槍要厲害,小娘子在馬背上殺敵,無論刺還是砍,都方便得很。」

    虞允文在一旁仔細看著,不住點頭,道:「大唐時期的苗刀,每把價值不菲,用來做羽林軍的佩刀。當時的刀,不過用普通尋常的鐵,二十一娘卻用了鑌鐵。哪怕只用於騎兵營,也需要大筆的錢財。」

    

    <span>傳送門: |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