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2023-08-29 01:09:54 作者: 飄蕩墨爾本
    1952年的那場洪水,衝垮了萬安橋西北端的兩個拱架和十二開間。

    百分之八九十的木結構都被衝到了下游。

    萬安橋所在的山區溪流窄,地勢落差大,大水來得也急去得也急。

    聶廣義的爺爺,顧不得家裡有新出生的小孩,沿著溪水一路撿,撿回了還有一半能用的。

    造一座橋至少需要數千個木結構,萬安橋的木結構,自是比一般的三節苗、五節苗要多。

    有了這些原始「配件」,萬安橋的那次大修,才得以保留很多原始的風貌。

    「因為萬安橋是在我父親出生的那一天被沖毀的,我父親也因此被認為是一個不詳的人。」聶廣義問宣適,「是不是有點可笑?」

    「那時候的農村嘛。」宣適說,「封建迷信再所難免。」

    「是嗎?」聶廣義扯了扯嘴角,說道:「可是,再往前數二十年,同樣是這座橋,我爺爺從8米多高的橋面上掉下來,毫髮無傷,被認為是祥瑞。」

    「這樣啊……」宣適暫時沒組織好語言。

    聶廣義又問:「你說,我們家是不是和這座橋很有緣?」

    「嗯。」宣適點了點頭。

    這一點,他根本就沒辦法否認。

    「緣分讓我爸這個不詳的人,不到三歲就被送人了。」聶廣義長長地吐出了一口氣,說道:「所以,我非常不喜歡我爸爸。」

    「啊?這個……」宣適終於把語言給組織好了:「這個也不能怪你爸爸吧?他不是還不到三歲嗎?他哪有什麼選擇……」

    「不,我說的是,他明明姓聶,為什麼要去幫助一家子外姓人?我爸爸為了那個不要他的家,到了快四十歲才結婚。」

    宣適有點不解地朝聶廣義看了一眼,又轉回去盯著開車的方向。

    「你也理解不了是不是?」聶廣義尋求認同。

    「我……是不太理解,幫助別人和什麼時候結婚,有什麼關係?」

    「你理解不了就算了。我和你說一個你更沒有辦法理解的。你最清楚我高中的成績,對吧?我是不是輕輕鬆鬆就能上清華?」

    「嗯,我記得你的第一志願,是清華建築。最後你為了和你爸爸做共同的研究,選了同濟。」宣適覺得自己應該要適時發表點安慰:「同濟的建築也是國內首屈一指的。」

    「你知道我最後為什麼沒上清華嗎?」

    「你那時候不是說,想在聶教授的保護下混吃等死嗎?」

    「我這麼說你就信?我如果真這麼想,為什麼一上大學就開始各種出國交換?」

    「那到底是為了什麼?」宣適高考完就很納悶。

    宣適的成績也是極好的,輕輕鬆鬆就能上985的那種。

    只不過,和隨隨便便都能考清華的聶廣義比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聶廣義曾經給過他兩個說法。

    第一個,就是要在聶教授的庇護下虛度光陰。

    這個說法並不靠譜。

    但是,當聶廣義和他說完第二個理由——【還不都是因為不想離開你】。

    宣適瞬間就覺得第一個理由還比較靠譜的。

    真真假假,這件事情,一直到最後也沒有個定論。

    時隔多年,聶廣義終於在今天,給出了正面的回答:「因為,受人敬仰的聶教授,申請了一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非遺課題。」

    「然後呢?」宣適追問。

    「然後啊,聶教授只是個單純的學者,並沒有動手的能力,他雖然申請到了,卻沒辦法憑藉一己之力,完結這個課題。而他的兒子,也就是我,恰好在很早之前,就表現出了這方面的天分。」

    「然後你爸爸把你的志願改了?」雖然是他自己問出口的,宣適還是覺得這個問題有點匪夷所思。

    「沒錯,德高望重的聶教授,在最後一刻,更改了他兒子的高考志願。」

    「為什麼呀?」

    「為了成為這個領域的權威。」

    「可是你爺爺不就是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嗎?」

    「一項技藝,只有在快絕種的時候,才會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聶廣義反問道:「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誰願意幹這個?」

    第13章 去不去看

    【一項技藝,只有在快絕種的時候,才會被列入非遺。】

    多麼現實,又多麼殘酷。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作為中國橋樑建築技術的活化石。

    代表著我國古代木構橋樑的最高技術水平。

    凝結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用這項技術營造的橋樑,全世界僅存在於中國閩浙兩省交界大概方圓200多公里的區域。

    聶廣義高考的那一年,浙江的泰順、慶元、景寧三個縣,和福建的壽寧、周寧、屏南、政和四個縣共同為這項技藝申遺。

    當時一共打包了22座閩浙木拱廊橋,萬安橋是其中之一。

    萬安橋所在屏南縣的縣誌上,有關於這座橋前世今生的記載。

    宋時建,壘石為墩五,構亭於上,戌子被盜焚毀,僅存一板。(1708年)

    乾隆七年重建。(1742年)

    乾隆三十三年又遭盜焚,架木代渡。(1768年)

    道光二十五年復建。(1845年)

    20世紀初又遭火燒,1932年再次重建。

    1952年西北端被大水沖毀兩個拱架,1954年重修。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