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2023-09-16 06:07:48 作者: 七六二
    徐輕雲吹著水手哨:志氣,神仙!

    沈浣川找來剪刀,拉徐輕雲坐到敞開的窗戶邊,給他修剪髮尾:「神仙明天沒米下鍋了。」

    徐輕雲悶哼一聲,吹的哨音也變輕了:哥,不讓,你,餓死。

    沈浣川笑了笑,抬眼看見楊悉檀。

    楊悉檀偷窺被陰陽眼逮了個正著,撓撓下巴:「想好沒有?」

    沈浣川試探著喊了聲:「師父?」

    楊悉檀滿意點頭:「好得很,我們古墓派這就有了第二十六代的傳人。」

    「師父,」沈浣川笑得眯縫了眼,搓搓手指,「搞點錢來花花。」

    「俗!俗不可耐!」楊悉檀哼哼唧唧,轉身,笑意盈盈地飄走。

    明月清輝,魚龍潛躍。

    作者有話說:

    周不渡:gogogo!往前!往前!

    沈浣川:gogogo!搞錢!搞錢!

    下一卷開始搞錢,搞出幾個小目標。

    抱歉抱歉,定時更新定錯成明天了,晚了1小時22分鐘!明天多更一點點ww

    第34章 謀生路

    天氣晴好, 靈通觀里卻是愁雲慘澹。

    短短數日間, 師徒反目、仙姑入土,大師兄陷入迷局,朝廷使者不日將至。

    良田全數毀壞,生計沒有著落, 則又是雪上加霜。

    攬月的醫術、輕雲的武技、浣川的道法, 原本都算不錯,但他們年紀小, 不易取信於人,闖出名頭須待時日,眼下再怎麼辛苦奔波, 總是賺得少、來錢慢。

    越千江對身外之物完全不看重, 能掏空了秦王的寶藏去做善事, 甚至說, 要不乾脆把周溫嶸所剩無幾的那點兒遺產找來變賣了?他決計不會介意,只不過路途十分遙遠。

    楊悉檀雖然坑蒙拐騙樣樣精通, 但不樂意費神,周不渡也不讓他那樣做, 他便成日嚷嚷著要劫富濟貧。

    師父和師兄沒有賺錢的天賦, 發家致富的重擔自然就落在了小師弟的肩上。

    周不渡這病秧子時時受人照顧, 好不容易等到發光發熱的機會,現下正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越千江提著食盒回到西廂。

    周不渡鹹魚樣癱在迴廊下望天發愣,掐著手指, 嘴裡念念有詞:「造紙、印刷、黑火/藥, 肥皂、玻璃、白砂糖……」

    「起早了, 夢還沒做完?」越千江忍俊不禁, 在院子裡撐起陽傘、支個小桌, 擺放飯菜,架好碗筷,招呼周不渡先來吃飯,給彼此都開了陰陽眼,把上躥下跳的大徒弟當下飯的樂子看。

    微微的風吹著,太陽剛出來,天空淡藍。陽光從楊梅樹茂密的葉片間穿過,滿地光斑仿佛灑落的銅錢。

    桌上,一雙箸、兩口粗陶碗,一口碗盛小半的雜糧稀粥,一口碗裡放兩個熱過幾遍、有些發硬的小包子。

    周不渡把包子撕開、掰成兩半,別看這東西樣子差強人意,裡面剁碎的白菜餡兒跟翡翠似的瑩潤,聞一聞,香氣撲鼻,他總想分半個給越千江,但見師父似乎全然沒有食慾,實在好奇:「辟穀了,真就什麼都不用吃?」

    「重塑的肉身,須保持清淨。」越千江笑著搖了搖頭,「你先吃著,吃不完,師父再幫你善後。」

    「那怎麼行?」周不渡也笑,原本沒甚胃口,但師父既這麼說了,他不好不把東西吃光。

    真好,是窮的味道!

    楊悉檀在兩人周圍飄蕩,擠眉弄眼:「一起吃!一起吃!哎!你一口,我一口。」

    周不渡:「……」

    師父不愧是師父,對大徒弟的怪話置若罔聞,面不改色地問小徒弟:「我回來時聽見你自言自語,在琢磨什麼?」

    周不渡囫圇咽下包子,掏出自製的炭條筆和黃表紙筆記本,話歸正題:「師父、師兄,給我說說大周唄,我們尋幾個商機。」

    根據越千江回憶,再加上楊悉檀的補充,現世的大周與歷史上的北宋差別甚大,儼然是一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繁榮」的盛景。

    即便除去靺鞨及女真等部族聚居的東北平原、契丹殘餘及遊牧人所在的北方草原、吐蕃占據的西部高原,以及大理等羈縻之地,大周的疆域仍有差不多六百多萬平方公里。

    開國之初,人口約五千萬,這個數比歷史上的宋初多了不少,想來,周家征戰雖然狠厲,但快刀斬亂麻,客觀上其實避免了更多殺戮。

    後歷三朝,每位君王治下的人口增長皆在千萬級。目前,繳稅的戶籍人頭有八千萬,若算入隱戶,保守估計都有一億五六。若再算上周邊各國遷入定居的少民,人口說不得快突破兩億大關了。

    這樣高的人口增速著實詭異。是人就得吃飯穿衣,即便是大周國運昌隆,但以此時的生產力水平,怎麼可能養活這麼多人?

    還是先問一問罷。

    ·

    「重文輕武。」

    周不渡記下第一個關鍵詞。

    大周以武立國,太宗周元興曾像趙匡胤那樣「杯酒釋兵權」,雖沒有縮減軍隊規模,亦未對功臣趕盡殺絕,但大大削弱了武將階層的權力。

    後來,朝廷幾度革新官僚體系,尤其是文官制度。

    一是重視科舉。大量文人入仕,每屆科舉備考者皆近百萬,形成了史上最龐大的士人階層。

    二是文教興國。全國各地皆有大量書院湧現,名士晴耕雨讀、傳道授業,大族詩禮傳家、文章華國,社會上讀書的風氣很盛。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