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言•都市 >撿漏 > 0139 雷澤龍王

0139 雷澤龍王

2023-09-13 16:36:53 作者: 金元寶本尊
    給金鋒敷好藥,纏上紗布,老人家慢慢拄著拐杖去洗手,當金鋒問起藥費的時候,老人家卻說。

    「還要敷三次才好。到時候一起算帳。」

    「你小子運氣好。我就剩那麼點藥膏……再不來,到時候就得跟這座宅院一起埋咯。」

    自言自語中,說不出來的蕭索。

    「走吧,小鋒子……」

    「你的事辦完咯,該去辦老小子的事咯。」

    帶著金鋒出了藥房徑直往前,到了最後一進院落。

    整個院落不足三十平米,就只有一間正殿,廟宇的正殿。

    上到廟宇有七步階梯,廟宇前前面是窄窄的兩米平地,兩邊各有一株松柏樹,足有十來米高。

    見到這座廟宇,金鋒不由得微微一怔,隨即叫道:「土地廟?!」

    「這是……」

    吳兆鑫卻是不說話,當先上前,步履蹣跚走上去。

    踏入寺廟的瞬間,金鋒輕輕一掃,廟宇內所有一切盡在眼底。

    身子猛地一抖。

    「張亞子!?」

    「雷澤龍王!?」

    「梓潼帝君?!」

    「文昌帝君!!!」

    吳兆鑫猛地回頭,深深凝望金鋒,渾濁不堪的眼睛裡透射出一抹精光。

    眼前是一尊道教的人物塑像,相貌清秀堂堂,丰神如玉,三縷鬍髯飄然垂下,頭戴長翅帽,發如流泉,目賽星輝,風姿絕世。

    塑像身上裹著一圈厚厚的紅布,遮住了塑像的全身。

    廟宇兩旁有兩根直徑一尺的黑色大柱子,柱子上赫然刻著兩行草書。

    「道氣遠超天地外,文光直射鬥牛邊。」

    不用說,眼前這位道君就是文昌帝君了。

    文昌帝君原名張亞子,也叫張育,自稱蜀王,當年曾起兵抗擊前秦苻堅戰死,後人在七曲山建立寺廟供奉祭祀,尊稱為雷澤龍王,香火不絕。

    昔年唐玄宗李隆基帶著楊貴妃一干人等躲避安史之亂進蜀,途經七曲山,感其忠烈,封右丞相,重加祭祀。

    後來唐僖宗也是入蜀避難,經七曲山又親自祭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

    到了宋朝以後,道教風行,宋代歷朝帝王多有敕封,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

    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

    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

    到了元代,那就更加了不得。

    天可汗鐵木真對全真七子裡的丘處機非常崇拜,全真教在那時候達到了最鼎盛的時期。

    元仁宗延佑三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

    於是梓潼神張亞子也就改成了文昌帝君。

    至此以後,文昌帝君香火鼎盛,遍及神州大地。

    文昌帝君和文曲星一字之差,卻各有分別,文曲星是魁星,文昌帝君則是梓潼神。

    小小不過二十來平米的廟宇內竟然供奉著這麼一尊大神,金鋒驚訝過後仔細一看,已是變了顏色。

    兩根直徑二十厘米的大柱子赫然是金絲楠木做的,足有八米之高,光是這兩根頂樑柱的價值已然無法計量。

    廟宇上的大梁、龍骨、斗拱、檁子、椽子雖然老舊斑駁得不像話,但木料卻是一等一的上等楠木和杉木,現在這些木料已經找不到了。

    門窗用的居然是紅豆杉木,表面的紅漆已經蛻皮,露出本來的木色,歷經了不知道多少歲月,依然堅挺不變。

    金鋒腦子裡翻來覆去的查找著這個寺廟的記錄,卻是毫無印象,也是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唯一的一個可能,那就是這座寺廟並沒有被地方之所記錄。

    「老小子,這是你昨晚漏掉的小佛像,拿去吧。」

    一尊十八公分高的銅佛像遞在老袁頭手裡。

    這是一尊藏式的金剛薩菩薩銅像。

    右手高舉金剛薩錘,左手結與願印,螺發高髻,跏趺端坐,寬肩細腰,腹部緊收,臍窩深陷,四肢和軀體結構勻稱,動感十足。

    四肢更是纖細秀美,端莊大方,很有些帶著敦煌菩薩的痕跡。

    佛像的面部更是非常的寬和平,五官細微刻畫精細入微。

    這是很明顯的雪域明珠的佛像造型,但衣飾卻是帶著濃濃中土風情,帔帛於雙肩曲卷而下,衣袂飄訣,紋褶生動,轉折自如,頗為飄逸瀟灑。

    裙帶層次分明,有些像敦煌時期的紋飾,瓔珞璧璫富麗堂皇,極其優美華麗。

    下配有蓮花座,高約四公分,蓮座造型非常規範,裝飾也很講究,上下兩個蓮台一小一大,呈垂直狀。

    座壁滿刻了蓮花瓣,蓮瓣朵朵飽滿有力,頭部飾有立體感極強的卷草紋,上下邊緣又各飾一周大小一致的圓形聯珠紋。

    光看這蓮花寶座的紋飾,金鋒已經無須再看下去了。

    沒想到,自己竟然能在這個地方碰見僅存幾百尊的明早期官做藏式佛像。

    金剛薩,在梵語裡也叫金剛手,金剛薩錘,金剛持。

    非常有名的一位本初佛。

    手裡這尊金剛薩銅鍍金的明代佛像,非常少見。

    翻轉佛像,果然在正前方蓮花座的左邊看見一行字,從左到右依次寫著。

    「大明宣德年制。」

    這是隸書款,字體渾厚有力。

    這種書寫落款跟我們現在的一模一樣,從左到右。

    要知道,古人書寫一般都是從右到左的,這也是鑑定大明佛像最重要的一個基本特徵。

    因為這段時間的官做佛像基本都是賜給雪域高原寺廟的,所以遵循了那邊的閱讀習慣,字體從左到右。

    宣德年間的大明銅鍍金金剛薩佛像。

    真品!

    珍品!

    倒轉頭像過來,銅像底部的蓮花座有封蓋,正中央刻著十字金剛杵。

    輕輕一頓,銅像內部發出滴滴沉悶回音。

    沒得說,這裡面有封藏的高級物品。

    大明宣德時期製造的藏式佛像,佛像里那是絕對有寶物的。

    這是規矩!!!

    大明自永樂皇帝朱棣起兵靖難,廢掉自己的侄兒窩囊廢朱允炆奪了大明江山,這段時間永樂皇帝極其重視跟雪域明珠的關係。

    他本人也極為崇拜和敬仰,因此在宮廷設立造像機構,鑄造藏式佛像,賞賜給西藏各大寺廟和上層僧侶。

    當時宮廷造像機構稱「佛作」,隸屬「御用監」。

    明人劉若愚《酌中志》對御用監及佛作有明確的記載。

    藏式佛像從永樂到宣德歷經數十年,宣德之後不再復造,銷聲匿跡。

    後世把這兩個時代的佛像叫做永宣宮廷造像或者叫永宣佛像。

    因為是官做,代表的皇家的氣派和風範。

    所以這段時間的佛像非常精美,規格統一,工藝精湛,歷經數道工序完工之後,每一尊佛像都是流光溢彩,雍容華貴,高端大氣,逼格檔次十足。

    佛像採用的做法是失蠟法,也就是青銅器的做法,這也是永宣佛像的特點,跟其他朝代佛像做法不一樣,堪稱一絕。

    鑄工精細而複雜,涉及冶煉、塑模、制范、鑄造、打磨、鍍金、裝藏等多種工藝。

    尤其是宣德年間的宮廷佛像,做法跟宣德爐都有得一拼。

    塑造出來的佛像尊尊皆銅質細潤,色彩華麗,尤其是鍍金之後,醇厚的金身佛像會有一種特別的迷人光彩,令人愛不釋手。

    如今有記錄可查的永宣佛像全世界有四百餘尊,國內有三百尊,大多在雪域高原,內地私人手裡極少。

    也就是說,金鋒手裡的這尊銅鍍金金剛薩佛像是極其罕見的精品。

    太難得,太珍貴了。

    最重要的是,每一尊銅像里還有裝藏,也就是珍寶。

    因為這是賜給雪域高原的,一般都是佛教七寶。

    硨磲、琉璃、珊瑚、硨磲、赤珠、瑪瑙,還有金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