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頁
2023-09-13 13:02:47 作者: Klaelvira
周達非從來沒有一刻像現在這樣,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和裴延之間的差距。
今天被周達非捧在手上的獎盃,裴延也曾經獲得過。而當年的裴延比如今的周達非還要小七歲。
裴延獲獎的短片也是他用來申請大學的作品,是他真正意義上的入行之作。
他當時甚至都還沒有成年。
周達非不知道自己在這個櫥窗前站了多久。
忽然,他的手機響了。
周達非下意識心漏一拍。他很害怕這個電話是裴延打來恭喜他的。
屏幕上閃爍著的是一個陌生的號碼。
周達非吸了口氣,接通,「餵。」
「你好。」電話那頭是一個嚴肅而有幾分年紀的男聲。
不是裴延。周達非鬆了口氣。
他估計是哪家公司,鬆了松勒得有些緊的領帶,清了下嗓子,「你好,我是周達非,請問您?」
對方的聲音有幾分威嚴,「我是夏儒森。」
--------------------
之前是不是忘了說,下卷(應該)會比上卷短。起碼在我的設想里是這樣的,要是寫超了就當我沒說過這話。
第84章 熱情和謙卑
當周達非一言不發地注視著櫥窗里裴延14年前的照片時,裴延正在看周達非這次的獲獎作品。
線下頒獎典禮出結果的同時,影片就可以在線上觀看。
那個帶有濃厚基耶斯洛夫斯基風格的短片不是周達非的,裴延鬆了口氣。
這個認知比周達非得了獎還令裴延高興,因為這說明周達非聽了他的勸。
喜歡拍作者電影的導演往往都有自己特別感興趣的主題,他們可能一生中大半的作品都是圍繞著這個主題的,但優秀者卻能做到絕無雷同。
很顯然,周達非最關心的話題是自由和逃離,這或許與他自己的個人經歷有關。他這次的短片是從逃離展開,風格鮮明,內容卻讓裴延耳目一新。
裴延沒想到周達非會從這個點切入,書寫一個相對而言跟他自己的生活有很大區別的人物。
裴延也是個導演,也曾在自己的拍攝過程中遭遇種種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困難。他總懷疑周達非最終呈現出了這麼一個出乎意料的故事是因為拍攝過程中遭遇了什麼障礙,只是周達非成功地把障礙改寫成了點睛之筆。
儘管以裴延的眼光來看,這個短片還有稚嫩之處,以及一些可能源於經費和時間限制的不足,可是它已經很好了。
至於這個獎本身...裴延當然會為周達非取得的每一個成就感到開心。
不過他同樣認為這只是周達非的一個起點。
裴延是在影音室里看周達非的短片的,當他想要用心揣摩一個電影時他都會這麼做。
短片也就20分鐘,裴延感覺彈指一揮間,似乎他都還沒來得及眨次眼這片子就播完了。
由於獎項已經揭曉,線上的版本在影片最後會加上一行小字:本片為第27屆青年電影節短片單元最佳影片。
裴延靜靜地看著這行小字,這一幕持續了十秒。直到小字漸漸消失,裴延才從影音室的沙發前站起來。
他上樓,回到自己的書房。
在裴延富麗堂皇的展示櫃裡,有上十個業內舉足輕重的獎盃。和羅列在一起的,還有一個不算太大的舊獎盃,看光澤已經很有些年頭了。
上面的字體也很有年代感,寫著:
第13屆青年電影節短片單元最佳影片。
裴延從展示櫃最上方的小盒子裡拿出鑰匙,打開柜子把這個他捧回來後除了搬家就沒再碰過的獎盃拿了出來。
這是裴延獲得的第一個獎盃。當年他只有十六七歲,是這個獎項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並且該記錄時至今日都無人打破。
所以楊天才會說,以為這個電影節對裴延多少有些特殊意義。
但事實上,在今天之前,這個電影節和世界上所有其他獎項一樣,對裴延毫無意義。
與周達非不同,裴延當年壓根沒打算參加這個電影節。
他那會兒還在美國上高中,參賽的短片是他放暑假回家拍的,打算用來申請大學。
14年前的裴延比如今的周達非擁有的條件好得多。他的父母都算業內人士,尤其父親,是個知名攝影師,經驗豐富人脈很廣。
裴延那會兒還沒「叛逃」,處在被人「寄予厚望」的時候。他自己寫了劇本和分鏡,父親就是他第一部短片的製片人,為他解決了資金、場地等一系列事宜。
本來裴延的父親連演員都打算幫他選好,但是裴延拒絕了。
裴延當年能接觸到的演員很多,甚至不乏有頭有臉的戲骨願意來幫忙。
一個短片而已,拍起來也就十天左右。而且裴延那會兒在大家心目中還是個孩子,他寫的劇本能有多難——對能力強的大演員來說,跟客串過家家差不多。
但裴延顯然不認為自己拍短片是在過家家。
裴延很正規地面了演員,最終挑中的也都不是什麼名人,只是電影學院畢業不久的科班生。
他們可能經驗不算豐富、能力也沒有特別強,但勝在能聽裴延的話。
如今裴延回想起來,當年他的製片人——也就是他父親,似乎並不太贊成他的選擇。
只不過他父親和其他人一樣,帶著一種成年人的縱容。他們本質上認為裴延還是個孩子,拍戲跟過家家差不多,只是需要有個短片申請學校,真拍砸了也沒關係,反正來日方長有的是機會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