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頁

2023-09-13 02:33:18 作者: 行而不輟
    畢竟要知道從前取士取才都是從各氏族中所取,什麼時候輪得到其他人參與?

    很明顯許晏清就是要開這個先例,就是要把這天下最大的蛋糕分給天下人,而不再讓他們氏族獨享。

    士族們怎麼會不懂這個道理,但也正是因為懂得才會心急。無奈卻根本不可能攔住許晏清。

    「這件事就這麼定下了,一應規矩,你們商量好了。」許晏清只把握大方向,細節上的事當然得交給底下的臣子們去辦。

    若是事事都由許晏清,想好了辦妥了,那還要這些文武大臣做什麼?

    許晏清可不想把自己累死,要知道身體可是革命的本錢。

    但凡許晏清出了什麼事兒,底下這些人最是高興,只有自家人才會傷心難過。

    所以除非是許晏清非親自親為不可的事,否則其他事宜,許晏清能交給底下的人去辦,都會交給他們去辦。

    眾人也就明白了,這件事壓根沒有轉寰的餘地。

    許晏清在朝堂之上提出來,並非是要跟他們商量的,而是告訴他們這件事就此定下。

    眾人看著已經離去的皇帝,哪怕很想把人拉住留下來,也沒有這個膽子。

    是以,建國後許晏清建元太和,至此太和五年,許晏清下詔,著下有才,有能之士,前往永寧城應試。自此開創科舉之制。

    天下取才,以才而定。想要光宗耀祖,想要名揚天下者,絕不可錯過這樣的機會。

    哪怕一開始底下的人都不知道什麼叫科舉,可是許晏清既然打算辦事,又怎麼能不早做準備。

    每州每城每村,許晏清都讓人四處宣傳什麼叫科舉。

    之前不知道科舉叫什麼的人,在一通宣傳之下都明明白白了,原來這是一個他們可以魚躍龍門,光宗耀祖的機會!

    不少人從中看到了,希望也開始好奇要怎麼樣的人才能夠參加應試,又是怎麼樣的人才能成為朝廷取用之才?

    這就關係到科舉中的內容了,哪怕不太清楚這個應試所包含的內容,那也不妨礙他們背的滾瓜爛熟。

    什麼明經、明義、算術啊,問策啊,等等等!

    反正只要是有一技之長,想要在這天下揚名的人,都可以去參加,不拘文武。

    一群百姓們聽得暈乎乎的,不少人卻開始活絡了心思,讀書還真能光宗耀祖,改變命運嗎?

    一群人其實都不太確定,也就期待著等著。

    永寧城是秉朝國都,據說那是天下最大的城。

    而第一次科舉考試,是為太和六年開始。

    許晏清用了一年的時間,讓眾人準備。

    一年的時間匆匆過去,也終於到了應試的那一天。

    天南地北趕來永寧城的學子們,在看到那宏偉寬廣的都城時,嘆為觀止。

    也更堅定了要留在這最大的城池的決心。

    既開科舉,豈能不設貢院。

    中華五千年的精華都在系統內放著,許晏清要是連用都不懂得套用,實在無用了。

    後史書記載,太和六年九月,女帝初開科舉,以令天下學子前往永寧城應試。士者三百,取一百三十。

    帝以彌封,以此令取才之道,嚴謹公平。後世皆以效仿,創此後數千年取士之道,令天下寒門之士,得以魚躍龍門之機。

    而後半旬,成績一出,眾人望著張貼在貢院前的排名和試卷,久久不能回神。

    若說這一場考試最讓人信服的莫過於桃李書院。

    桃李書院原本因紙而名揚天下,在這太和六年,隨著女帝召開科舉,記入史冊!

    雖說這科舉一開,滿朝的文武大臣不少人都反對,無奈許晏清一意孤行。不管是誰,想反對也拗不過許晏清,最終科舉召開。

    而桃李書院在短短的幾年裡,竟然培養出了不少人才。

    參加科舉應試的人,天下總共也不過300人而已,桃李書院中就有100人。沒有想到取士的130人中,桃李書院的一百人皆在其中。

    哪怕心中不服的人,再看到貢院牆上所貼的排名和一旁的文章,看著上面論世論策之文章,誰要是敢說許晏清偏袒或者徇私,那也說不出口。

    故而一群人看著那些尚且顯得年輕的士子,就這麼站在他們的面前,而這裡頭沒有一個是出自他們的家族。

    什麼時候桃李書院既然有這麼大的本事,難不成是許晏清早早的給他們開了小灶?

    懷疑的念頭在心中繞了不知多少圈,卻沒有一個膽敢說出口。

    楚文心情甚好的來到許晏清的面前,同一樣心情上佳的許晏清輕聲說起,「科舉取士,公平公正。

    「這是讓天下人都看到了一條出頭的路,想必自此往後,無論是什麼出身的人家都會傾盡所有的培養家中子弟。」

    「正合你我所願。」許晏清想像著那一幕。

    明白也只有這樣一來,才能夠保證天下的人才不會永遠只局限於各氏族之內,皇帝也才不會一直受制於人。

    「只憑這些是不夠的,要知道天下百廢待舉,咱們要是想讓老百姓供得起人讀書,就得讓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手裡有了錢,才能供應一個人讀書若是連活命都成問題,誰又能考慮得了未來。

    楚文連連點頭,許晏清道:「不如這樣吧,我以鹽利,於各州各縣設以書院,專款專用於教育。

    

    <span>傳送門: | |
關閉